择所栖身大丈夫,阿兄相蜀子归吴。
滔滔汉贼何须数,大耳郎君认得无。
择所栖身大丈夫,阿兄相蜀子归吴。
滔滔汉贼何须数,大耳郎君认得无。
此诗《诸葛瑾》由明代诗人江源创作,通过对诸葛瑾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其作为大丈夫的气魄与智慧。
首句“择所栖身大丈夫”,开篇即点明诸葛瑾作为大丈夫的特质,选择合适的栖身之所,体现了他深思熟虑的性格和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知。
次句“阿兄相蜀子归吴”,通过描述诸葛瑾与其兄诸葛瑾(即诸葛亮)的兄弟关系,以及他从蜀地前往吴地的故事,展现了他的政治抉择和家族背景。这里暗示了诸葛瑾在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能够跨越地域界限,展现出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第三句“滔滔汉贼何须数”,以“滔滔”形容汉贼之多,强调了当时乱世中的复杂局势,同时也表达了对汉朝忠臣的敬仰之情。这句话进一步突出了诸葛瑾在乱世中坚守正道的决心和勇气。
最后一句“大耳郎君认得无”,巧妙地将诸葛瑾与历史上著名的“大耳郎君”诸葛亮联系起来,这里的“大耳郎君”是对诸葛亮的别称,暗含着对诸葛瑾与诸葛亮兄弟二人共同为国为民、智勇双全形象的赞美。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否能辨识出像诸葛瑾这样同样具备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诸葛瑾作为大丈夫的形象,还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忠诚、智慧、勇气等美德的颂扬。
晴暾上疏林,石径铺松影。
挽衣涉寒涧,扪萝过重岭。
闲花袅幽妍,冶叶发青炯。
欲访隐者居,鸡声出烟暝。
俗士心胸塞,高人眼目醒。
罗浮夜半日,南极海中星。
观心无别法,问梦有前人。
夜或长于夜,身还外此身。
万种由心造,千灵并我生。
病中闻蚁斗,悟处喜驴鸣。
天因断鳌立,人共裸虫生。
积气元无物,含灵总有情。
坏衲归杜窖,还舟上玉天。
莫疑佛富贵,不信鬼神仙。
功名祇可笑,时命偶相当。
鸡豕能为帝,蚍蜉亦有王。
色界真魔界,仙乡半醉乡。
错寻醒酒石,痴觅返魂香。
生白灵观妙,飞玄隐韵奇。
不嫌崇有论,却爱步虚词。
叱诃郑玄日,挦扯义山时。
谁信冢中易,人疑昆里诗。
檐夫通笔意,海客悟琴心。
禅法空中得,书生纸上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