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如张盖山如滴,支架茅斋俯碧泠。
永昼同人一商榷,应缘定武获兰亭。
树如张盖山如滴,支架茅斋俯碧泠。
永昼同人一商榷,应缘定武获兰亭。
此诗描绘了一幅夏日静谧的山水画卷。首句“树如张盖山如滴”,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树木繁茂、山峦青翠的景象,仿佛大树撑开了一把巨大的伞盖,而山峰则如同滴落的雨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着,“支架茅斋俯碧泠”一句,将画面聚焦于一处简朴的茅屋之上,它坐落在山脚下,俯瞰着一片碧绿的清凉世界,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氛围。
“永昼同人一商榷”则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情感层次,描述了在漫长的夏日白天里,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交流的情景。这里的“商榷”不仅指学术上的讨论,也包含了心灵的交流与共鸣,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最后一句“应缘定武获兰亭”巧妙地引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时光和友情的珍惜。这里的“定武”可能是指一种书法风格或某种特定的场合,而“兰亭”则象征着文人雅士聚会的高雅与乐趣。整句诗意在表明,正是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使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刻,如同在历史名篇《兰亭集序》中所体验到的那种精神愉悦与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富有深意的文化引用,展现了夏日山水之美以及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文绣不被贱,梁肉不食贫。
何况共艰难,谁肯哀王孙。
所以万乘主,不能释戛羹。
何物老女子,乃识英雄人。
风云虽自致,奋激由一言。
高鸟既已尽,牝鸡实司晨。
遂令齐假王,难容跨下身。
一饭不忘报,肯负汉王恩。
至今相君面,握腕伤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