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宝积寺·其一》
《宝积寺·其一》全文
明 / 释今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异锡穿山骨,芳膏迸石流。

药苗香不到,风力冷全收。

足下云生岭,窗间树挂猴。

未能成一宿,五负此林丘。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宝积寺的自然景观与静谧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寺院的独特风貌。

首联“异锡穿山骨,芳膏迸石流”以“异锡”和“芳膏”为喻,生动地描绘了山中寺院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锡,常与佛教相关联,此处象征着寺院的庄严与神圣;而“芳膏”则暗示了山中清泉或油脂般的香气,流淌于岩石之间,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颔联“药苗香不到,风力冷全收”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清冷。药苗之香未及触及,可见空气之纯净,风力全然收敛,更显出环境的宁静与深邃。

颈联“足下云生岭,窗间树挂猴”则通过动态的描写,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云生于脚下的山岭,仿佛人行于云端,而窗外的树木上挂着猴子,既增添了生活气息,也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尾联“未能成一宿,五负此林丘”表达了诗人对这美丽景色的留恋与不舍。未能在此过夜,五次错过与这片林丘相遇的机会,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与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宝积寺周围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热爱与珍惜。

作者介绍

释今无
朝代:明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点绛唇·其二

千里平阑,水天低处山无数。断城孤树。

城外人来去。欲问青鸾,杳杳随烟雾。空怀古。

巴山何处。自剪镫听雨。

(0)

蟋蟀

蟋蟀一何多,晓夜鸣不已。

居然声相应,各为气所使。

零露聊饱蝉,落叶才庇蚁。

秋风满庭砌,安能久居此。

愁声不欲听,我听差可喜。

平生胜负心,一笑付童子。

(0)

钱儒珍家赏桂

客至当饮酒,醉此金粟堆。

秋风何时到,丛树参差开。

馨香逆人鼻,蓓蕾藏圣胎。

攀枝折其荣,落穗浮酒杯。

后夜有佳月,弄影须徘徊。

红袖歌未终,画角毋庸催。

(0)

通甫弟归里诗

霜重江水缩,舣舟江之湄。

子今戒行色,予亦数归期。

已迫葵丘戍,何求买山资。

酌别苦无酒,秉粟供妻儿。

(0)

夏雨叹

六月溧阳三日雨,山田喜足低田苦。

学中亦有北铃圩,低处水深三尺许。

秧苗浸倒根已浮,再种何由能入土。

老夫寓居西郭外,厌听村村蹋车鼓。

唇焦面黑嗟农夫,此生悔不业樵渔。

有山可采水可钓,免得晓夜忧耕锄。

去年一熟才了逋,今年再熟力始舒。

岂期不待稻花白,并随荇藻归江湖。

溧阳近与丹阳接,不雨由来三数月。

河流浅涩田乾枯,练湖放水通舟楫。

人间既是寒暑同,天上何为雨旸别。

愿移此雨慰彼心,还我朱明作炎热。

(0)

正月二十四日送廉使出郊·其二

野店当官道,村醪唤客留。

偶因乘早出,故作探春游。

芳意林梢静,晴光水面浮。

人言有龙洞,近在石山头。

(0)
诗词分类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诗人
傅尧俞 孔绍安 王播 范泰 林外 何晏 陈沆 范传正 钦叔阳 刘孝孙 琴操 张嘉贞 王驾 沈传师 李渤 吕端 魏杞 胡则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