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属于《奔亡道中五首》的第四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局变迁的无奈感慨。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这里的“函谷”指的是函谷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位于今天河南省西部。诗人将函谷比作“玉关”,形容其坚固美丽,而“几时可生还”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这两句通过地理上的变化来象征着时代的变迁。洛阳城因战乱而变得像易水一般动荡不宁,嵩岳(即嵩山)则成为了燕国的山脉,暗示了国家疆域的变更和历史沧桑。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俗变”意味着习俗和风尚的改变,“羌胡语”是指边陲地区的语言,这里表明随着战乱和民族迁徙,当地居民的语言、习俗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人多沙塞颜”则形容因长期战争而导致人们面貌憔悴,充满了沧桑之感。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这两句描绘的是诗人申包(古代人物)悲伤至极,连续七天不止地哭泣,以至于头发都有了白斑。这里申包的形象被用来比喻诗人的哀愁心情。
整首诗通过对故土、历史沧桑和个人遭遇的描写,展现出诗人深沉的乡愁与悲凉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期人们普遍的心境。
天落白玉棺,王乔辞叶县。
一去未千年,汉阳复相见。
犹乘飞凫舄,尚识仙人面。
鬓发何青青,童颜皎如练。
吾曾弄海水,清浅嗟三变。
果惬麻姑言,时光速流电。
与君数杯酒,可以穷欢宴。
白云归去来,何事坐交战。
尔恐碧草晚,我畏朱颜移。
愁看杨花飞,置酒正相宜。
歌声送落日,舞影回清池。
今夕不尽杯,留欢更邀谁。
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
耕场磷磷在水底,短衣半染芦中泥。
田头刈莎结为屋,归来系牛还独宿。
水淹手足尽有疮,山虻绕身飞飏飏。
桑林椹黑蚕再眠,妇姑采桑不向田。
江南热旱天气毒,雨中移秧颜色鲜。
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
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
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此去佳句多,枫江接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