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日常生活和心境,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宁静与超脱。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如扫地、焚香、清磬、翠竹等,将禅院内外的氛围渲染得十分生动。
首句“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直接摆脱了尘世俗念,展示了僧人日常中寻求心灵净化的行为。扫地象征清洁心灵,而焚香则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用以表达敬畏之情。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一句,将听觉(磬声)与视觉(山色和竹影)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磬音清脆,山色翠绿,与闲适漫游的白云相呼应,构筑了一幅生动的山林景象。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表达了僧人通过禅定超脱世俗,达到身心合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岁月在静坐中流转,时间的感知变得缓慢而悠长。
最后,“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则描绘了日暮时分,僧人关闭禅堂之门,与无人的寂寞夕阳相对峙。这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孤独,更是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孤寂。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专注内在修行的世界,充满了禅意和哲理。
诗人赋物善言理,不似庭前格竹子。
当知多识即是学,废目任耳非为美。
我来蓬瀛大海东,探奇直欲穷苍穹。
周诹询度百不厌,肯教过眼烟云空。
采辑郡志二十卷,遗书掇拾行将遍。
犹惭臆断恐失真,订误考疑敢云倦。
贝多罗花诗已讹,琵琶形似终如何。
就中无实难伪托,佛经欲写空槎那。
因阅长庆忽顿悟,辛夷恍与木兰遇。
内白外紫状如莲,点点青杨虫食蠹。
昔人几度上芳舟,不识征帆逐远游。
今日模糊才认得,新翻乐府却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