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房一夕掩,莲宇几时开。
乍礼新封塔,空馀旧讲台。
香飘林木变,月落水禽哀。
为问传心偈,谁应更悟来。
竹房一夕掩,莲宇几时开。
乍礼新封塔,空馀旧讲台。
香飘林木变,月落水禽哀。
为问传心偈,谁应更悟来。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的《悼释宗衍并示懋公》。诗中描绘了对逝去僧侣释宗衍的深切悼念之情,以及对佛法传承的思考。
首句“竹房一夕掩”,以竹房的关闭象征着释宗衍的离世,一夜之间,宁静的竹房被永远地封闭,营造出一种沉痛的氛围。接着,“莲宇几时开”则以莲花盛开的景象预示着未来,表达了对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解脱与安息的希望。
“乍礼新封塔”一句,描述了对释宗衍新建佛塔的祭拜,新塔的建立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象征着佛法的延续。然而,“空馀旧讲台”则透露出一丝遗憾,旧日的讲台依旧存在,但传授佛法的僧人已不在,留下的是对佛法传承的忧虑。
“香飘林木变,月落水禽哀”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反应,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香气弥漫在林间,却无法改变林木的凋零;月亮落下,水中的禽鸟哀鸣,这些自然现象似乎都在为逝者哀悼。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情感的共鸣,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最后,“为问传心偈,谁应更悟来”表达了对佛法传承的深思。诗人询问,如何才能让佛法继续传播,又有谁能理解并领悟其中的真谛。这一问,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佛法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以及对佛法传承的忧虑与期盼,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灵山本清净,一泉渟其中。
灵山孤飞来,此水将无同。
山影压不尽,照见天玲珑。
分明千尺冰,不独疑寒虫。
京洛多风尘,到此一洗空。
炎寒无二心,凛有操者风。
泊然守空梵,万劫岂终穷。
骊山有温泉,虚筑华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