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登卧龙庵,更看卧龙瀑。
来从不尽山,奔入无底谷。
谷中鸣百雷,林外漱寒玉。
雄豪与清泚,上下相接续。
阳崖发幽花,阴壑偃乔木。
两崖天划开,万古神潜伏。
我来坐潭上,俯仰清耳目。
神骨倍潇洒,衣襟仍霢霂。
名山到能几,好景看不足。
慇勤莫思归,更共潭边宿。
已登卧龙庵,更看卧龙瀑。
来从不尽山,奔入无底谷。
谷中鸣百雷,林外漱寒玉。
雄豪与清泚,上下相接续。
阳崖发幽花,阴壑偃乔木。
两崖天划开,万古神潜伏。
我来坐潭上,俯仰清耳目。
神骨倍潇洒,衣襟仍霢霂。
名山到能几,好景看不足。
慇勤莫思归,更共潭边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通过对卧龙庵和卧龙瀑的描述,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神秘。诗人以其独特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力量与美丽的世界。
"已登卧龙庵,更看卧龙瀑" 一开篇,诗人便置身于这片雄奇的自然之中,表达了对景色的进一步探索与欣赏。接下来的"来从不尽山,奔入无底谷",通过动态的描写,展现了山川的连绵不断和深邃莫测。
"谷中鸣百雷,林外漱寒玉" 这两句,则是对声音与形象的精彩刻画。雷声在谷中回荡,给人以震撼感;而"林外漱寒玉"则描绘了一幅清凉如洗的画面,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种宁静与纯净。
接下来的"雄豪与清泚,上下相接续" 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间那一种既有力量又有柔美交织在一起的赞赏。紧接着的"阳崖发幽花,阴壑偃乔木" 描写了光线与自然生长之物的和谐共存,增添了一份生机。
"两崖天划开,万古神潜伏"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山石之间那被打开的天空,更暗示着一种超越时空、蕴含深邃力量的存在。诗人似乎在这里与自然界中的某种神秘力量产生共鸣。
"我来坐潭上,俯仰清耳目"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景色的沉醉和欣赏,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
"神骨倍潇洒,衣襟仍霢霂" 一句,通过对人物状态的描写,不仅传达了诗人在这片景色中的心情,更增添了一份仙风道骨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情感交流。
最后的"名山到能几,好景看不足。慇勤莫思归,更共潭边宿" 一连串的叹息和决定,不仅表达了对这片美景的不舍,也透露出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以及想要与之长久相伴的心愿。
整首诗通过对卧龙庵及瀑布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景观之间的深刻对话。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和沉醉,是中国古典山水诗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和宇宙的一种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