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文房珍,尤者一二数。
端溪从谁得,不记岁月古。
中洼隐天成,外削馀雷斧。
色羞龙尾乾,质陋雀台窳。
平生依石丈,什袭费调护。
向来萑苇中,险作百碎补。
脱身间道还,神物远侵侮。
他年沉香亭,奉诏翻乐府。
周旋妃子手,借润毛与楮。
君家文房珍,尤者一二数。
端溪从谁得,不记岁月古。
中洼隐天成,外削馀雷斧。
色羞龙尾乾,质陋雀台窳。
平生依石丈,什袭费调护。
向来萑苇中,险作百碎补。
脱身间道还,神物远侵侮。
他年沉香亭,奉诏翻乐府。
周旋妃子手,借润毛与楮。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扩为曾徽言学士所藏端砚而作。诗中描绘了端砚的珍贵与独特之处,以及它在曾徽言学士避难时的脱险经历。
首先,诗人赞美了曾徽言学士珍藏的文房之宝——端砚,称其为“尤者一二数”,意即极为稀有珍贵。接着,描述了端砚的来源与质地:“端溪从谁得,不记岁月古”暗示了端砚历史悠久,来历不凡;“中洼隐天成,外削馀雷斧”形容端砚的自然形态与人工雕琢的完美结合;“色羞龙尾乾,质陋雀台窳”则以对比手法,突出端砚色泽与质地的高雅与独特。
诗人进一步讲述了端砚的使用价值与情感寄托:“平生依石丈,什袭费调护”表达了对端砚的珍爱与精心呵护;“向来萑苇中,险作百碎补”描绘了端砚在曾徽言学士避难时的危险境遇,但最终得以脱险;“脱身间道还,神物远侵侮”赞颂了端砚在关键时刻的神奇保护作用。
最后,诗人想象了未来的情景:“他年沉香亭,奉诏翻乐府。周旋妃子手,借润毛与楮。”这里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设想端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用于宫廷的音乐表演,为妃子的手润泽笔墨,展现了端砚的多功能与高雅气质。
整首诗通过对端砚的细腻描绘和丰富联想,不仅赞美了端砚的珍贵与独特,也表达了对曾徽言学士珍藏之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刻思考。
缟带与纶巾,轻舟漾赤门。
千回紫萍岸,万顷白莲村。
荷露倾衣袖,松风入髻根。
潇疏今若此,争不尽馀尊。
池上低摧病不行,谁教仙魄反层城。
阴苔尚有前朝迹,皎月新无昨夜声。
菰米正残三日料,筠笼休碍九霄程。
不知此恨何时尽,遇著云泉即怆情。
破落古关城,犹能扼帝京。
今朝行客过,不待晓鸡鸣。
一束苍苍色,知从涧底来。
斸掘经几日,枝叶满尘埃。
不买非他意,城中无地栽。
世路重禄位,栖栖者孔宣。
人情爱年寿,夭死者颜渊。
二人如何人,不奈命与天。
我今信多幸,抚己愧前贤。
已年四十四,又为五品官。
况兹知足外,别有所安焉。
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
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
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
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
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
体非导引适,意无江湖闲。
有兴或饮酒,无事多掩关。
寂静夜深坐,安稳日高眠。
秋不苦长夜,春不惜流年。
委形老小外,忘怀生死间。
昨日共君语,与余心膂然。
此道不可道,因君聊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