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黄沙海上头,数株榕叶半沧洲。
西风禾黍平侵户,落日云山远带楼。
雁影萧萧孤笛暮,砧声杳杳几家秋。
候门稚子牵衣笑,不省微霜著敝裘。
十里黄沙海上头,数株榕叶半沧洲。
西风禾黍平侵户,落日云山远带楼。
雁影萧萧孤笛暮,砧声杳杳几家秋。
候门稚子牵衣笑,不省微霜著敝裘。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暮归沙堤》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海边傍晚景象。首句“十里黄沙海上头”,展现出广阔的沙堤延伸至海边,黄沙漫漫,给人以辽阔之感。次句“数株榕叶半沧洲”则点出几株榕树点缀在水边,半是陆地半是水域,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层次。
“西风禾黍平侵户”写秋风吹过,稻谷和杂草与房屋相接,显示出季节的转换和生活的朴素。接着,“落日云山远带楼”描绘夕阳余晖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楼宇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恬淡的归家氛围。
“雁影萧萧孤笛暮”通过雁影和笛声,渲染了傍晚时分的寂静与孤独,而“砧声杳杳几家秋”则以远处传来的砧声,暗示了秋日的忙碌和人间烟火气。最后一句“候门稚子牵衣笑,不省微霜著敝裘”,以孩童的天真笑容和对寒霜无知,反衬出诗人回家的温暖与欣慰,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沙堤傍晚的景色,寓情于景,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生活的深深眷恋。
吾评古法书,固自有高下。
端州遗我石室碑,一字千金恐非价。
莫邪之剑难争锋,李公落笔神气同。
诗鸣一代属山谷,草根亦复吟秋虫。
求晴而得晴,老子不胜喜。
夜闻屋瓦声,如疾痛在已。
通宵遂无寐,落势殊未已。
禾头卧沙泥,便恐欲生耳。
谓天为不仁,春夏雨如彼。
即今孰主张,秋潦更如此。
垂成又败之,天意定不尔。
果如吾所料,林杪风忽起。
玄云走四山,白日行万里。
腰镰知几家,持杵者谁子。
欢声田野闲,乐事图画里。
使君经旬忧,杯酒为一洗。
官仓不须问,百室既盈止。
作诗告同僚,可以贺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