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窍岂堪频凿,百骸渐觉不仁。
若非右臂作字,乃公已是废人。
七窍岂堪频凿,百骸渐觉不仁。
若非右臂作字,乃公已是废人。
这段文字出自宋代诗人刘克庄的《老病六言十首呈竹溪》之八。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哀伤与无奈。他通过对身体痛苦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因年迈多病而深感生活的艰辛和不仁。
“七窍岂堪频凿”一句,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地描绘了疾病带来的折磨,七窍(即人身的耳目鼻口等)不断遭受痛苦,仿佛被不断凿击。"百骸渐觉不仁"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受,百骸(指身体的骨骼)都能感觉到这种不仁的折磨。
接着,“若非右臂作字”转换了话题,诗人提到自己如果不是依靠右臂执笔书写文字,恐怕早已成为废人。这里蕴含着对自我身份与价值的一种坚守和肯定,即便身体虚弱,只要还能执笔写字,就有存在的意义。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命观念及文学创作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作用。
人间鹓鹭杳难从,独恨金扉直九重。
万象晚归仁寿镜,百花春隔景阳钟。
紫微芒动词初出,红烛香残诰未封。
每过朱门爱庭树,一枝何日许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