厜㕒临漪澜,有室筑其顶。
虽乏月帆槩,雅近烟波景。
舫用实则无,舫要略可领。
书生滕阁上,渔父桃源顷。
其半正相同,倚篷发清省。
厜㕒临漪澜,有室筑其顶。
虽乏月帆槩,雅近烟波景。
舫用实则无,舫要略可领。
书生滕阁上,渔父桃源顷。
其半正相同,倚篷发清省。
此诗描绘了一幅独特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咏半舫”这一主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深刻感悟。
首句“厜㕒临漪澜,有室筑其顶”,以“厜㕒”形容水波的轻柔与细腻,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触碰。接着,“有室筑其顶”则巧妙地将人工建筑融入自然之中,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将居室建于水上,既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展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美的融合。
“虽乏月帆槥,雅近烟波景。”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虽然没有月下的帆影,但依然能感受到那宁静而悠远的水乡风光。这里的“月帆槥”象征着夜晚的静谧与远方的航行,而“烟波景”则是对水面上轻雾缭绕、波光粼粼景象的描绘,两者虽未直接出现,却通过对比和想象,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接近自然之美的意境。
接下来,“舫用实则无,舫要略可领。”这两句看似矛盾,实际上表达了对“半舫”的独特理解。“舫用实则无”可能是指真正的船只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存在,或者说,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形态本身,而在于它所代表的精神或理念。“舫要略可领”则强调了对“半舫”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即通过想象和感知,人们能够领悟到超越实体的美和意义。
“书生滕阁上,渔父桃源顷。”这两句将视角转向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书生与渔父,他们分别在滕阁(可能指滕王阁,古代著名的文化地标)和桃源(典出《桃花源记》,象征理想中的避世之地)中体验着各自的生活。书生在滕阁上读书思考,渔父在桃源中享受自然与生活的宁静,这不仅展现了不同人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最后,“其半正相同,倚篷发清省。”这两句总结了前文的描述,指出无论是书生还是渔父,无论是滕阁还是桃源,他们的理想生活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都包含了对自然的亲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倚靠船篷,静观水面,心灵得以释放,思绪变得清晰,这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诗意表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咏半舫”这一主题,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人文情感和社会理想,展现了作者对和谐共生、理想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和美好愿景。
北下四望岭,两山中旷平。
萦纡蟠径术,迤靡分沟塍。
林间樵汲路,垄外牛羊鸣。
落景急晚舂,浅泥闻耦耕。
馀红犹落落,高绿或亭亭。
柳间见衡门,攲屋尚峥嵘。
主人掩关去,春芜空复青。
论文挈儿曹,得句怀友生。
安得辋川翁,画此十幅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