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
夫子域中誇是圣,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躯祗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
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鍊色长新。
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
夫子域中誇是圣,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躯祗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
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鍊色长新。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赵祯所作,名为《佛牙赞》。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三皇五帝以及夫子(孔子)和老君(老子)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中佛祖遗骨永恒不朽的赞美。
"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 这两句诗描绘了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他们虽然功业巨大,但最终也难免落叶归根,回归于自然之中。这两句通过对宇宙万物生灭更迭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哲理。
"夫子域中誇是圣,老君世上亦言真。" 这两句则分别赞美孔子和老子二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被后人尊为圣人或智者,传颂他们的教诲至今不衰。
"埋躯祗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遗迹的感慨。即便是伟大的人物,也只能留下空荡荡的陵墓,难以真正展示给后世。
最后两句"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鍊色长新。" 则是诗人对佛祖遗骨的赞美。这里的“吾师”指的是佛祖,而“金骨”则喻示佛祖的真身永恒不腐。这两句通过对比世间万物易逝与佛祖遗骨不朽的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中超脱尘世、永恒不变理念的赞美。
总体而言,这首《佛牙赞》通过历史人物和佛祖遗骨的对比,探讨了生命的有限性与精神遗产的永恒价值,是一首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诗作。
雪空四野,照归心万里,千峰独立。
身与天游,一洗襟怀,海镜倒涌秋白。
相逢懒问盈亏事,但脉脉、此情无极。
是几番、飞盖追随,桂底露衣香湿。闲款楼台夜色。
料水光未许,人世先得。
影里分明,认得山河,一笑乱山横碧。
乾坤许大须容我,浑忘了、醉乡犹客。
待倩谁、招下清风,共结岁寒三益。
旧说花王称洛苏,洛苏还识此花无。
紫绡层出黄金蕊,粉面仍看白玉肤。
带雨含情挥泪重,迎风无力欲人扶。
不堪老大浑无味,妒见渠侬美且都。
绿流北面桃花中,书斋闲锁尘蒙笼。
纱窗挂户明月空,阶前草深鸣细虫。
千书閟久阴生蠹,治世之文欲无绪。
彫梁语燕不复归,华池皓鹤先飞去。
我来憩驾吟青春,呼奴啸匠连挥斤。
一日整庭户,二日芟荆榛。
薙草留蕙若,扫径连松筠。
千花万木似得意,幽香细韵来相亲。
众口藉藉道,一以如初新。
伊余世上耽书客,古今万事罗胸臆。
运海抟风当振翼,任是青天更高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