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鬼斧开形胜,此日词人作壮游。
吞壑岚光溟晓日,映岩树色澹清秋。
高盘睥睨红尘断,绝顶徘徊紫气浮。
纵览巨灵真法界,何须海上觅丹丘。
何年鬼斧开形胜,此日词人作壮游。
吞壑岚光溟晓日,映岩树色澹清秋。
高盘睥睨红尘断,绝顶徘徊紫气浮。
纵览巨灵真法界,何须海上觅丹丘。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崆峒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壮丽与深邃的自然景观。首联“何年鬼斧开形胜,此日词人作壮游”以夸张的手法,赞美了崆峒山的雄伟壮丽,仿佛是古代的鬼斧神工开凿而成,而今日词人在此游历,更添了几分豪情与诗意。
颔联“吞壑岚光溟晓日,映岩树色澹清秋”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崆峒山清晨的景象。山中的雾气与晨光交融,仿佛吞没了山谷,而岩石上的树木在清秋中呈现出淡淡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
颈联“高盘睥睨红尘断,绝顶徘徊紫气浮”进一步描绘了登山的感受。站在高处,俯瞰尘世,仿佛一切烦恼都被隔绝开来;而到了山顶,紫色的云气环绕,给人一种超脱凡尘、心旷神怡的感觉。
尾联“纵览巨灵真法界,何须海上觅丹丘”表达了诗人对崆峒山的赞叹之情。他认为,这里就是真正的法界,无需再寻找传说中的仙山琼阁。这不仅是对崆峒山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和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崆峒山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超脱世俗、向往精神自由的精神境界。
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
外作威仪恬静,心内恰似洪波。
不驾生死船筏,如何度得爱河?
不解真宗正理,邪见言辞繁多。
有二比丘犯律,便却往问优波。
优波依律说罪,转增比丘网罗。
方丈室中居士,维摩便即来呵。
优波默然无对,净名说法无过。
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内外娑婆。
劝除生灭不肯,忽悟还同释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