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在昔本荆蛮,被发于今且入山。
头责自甘形瓠落,颠毛何啻鬓阑珊。
悲歌怒立冲冠后,布帽飘零渡海还。
好挈皋桥椎结妇,五噫把臂出吴关。
文身在昔本荆蛮,被发于今且入山。
头责自甘形瓠落,颠毛何啻鬓阑珊。
悲歌怒立冲冠后,布帽飘零渡海还。
好挈皋桥椎结妇,五噫把臂出吴关。
这首诗《惊闻》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位曾经生活在荆蛮之地的人,如今却披散着头发,融入深山之中。他甘愿接受这样的生活状态,头上的毛发稀疏,仿佛鬓角也已斑白。诗人通过“头责自甘形瓠落,颠毛何啻鬓阑珊”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外貌特征和内心的坚韧与无奈。
接着,“悲歌怒立冲冠后,布帽飘零渡海还”两句,进一步展现了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在愤怒与悲伤之间,他依然坚强地站立,即便是在冲冠之后,仍然能够保持自我。而“布帽飘零渡海还”则暗示了他漂泊的生活状态,或许是在海上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
最后,“好挈皋桥椎结妇,五噫把臂出吴关”表达了诗人对主人公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携带着皋桥的女子,一同走出吴关,过上安定的生活。这里的“椎结妇”可能指的是朴素、简朴的妻子,而“五噫”则可能是引用了古代诗人阮籍的《咏怀诗》中的“五噫”,寓意着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由、平静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背景下人们命运的深切关怀。
岁岁看花花已飞,花神若恨赏来迟。
今年坐赏花才发,却到春风第几枝。
送归客,送归客,东城复西苑。
碧草萋萋别路长,苍山历历愁心远。
愁心远征,驾不可留。
去年送归陌上雪,今年送归江上秋。
江上秋江雨霁,返照入林光翳翳。
家在齐川未得归,年年送客来沙际。
送归客,请客听我歌。我如水中凫,君如江上波。
波流去不息,凫飞无远翼。
回桥转岸君已遥,薄暮徘回此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