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西北堂,凉风洗脩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脩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诗人以"日暮西北堂"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这里的“西北堂”可能是指一座坐落于西北方向的书房或亭阁,这个时刻,夕阳西下,光线柔和,带来了一丝凉意,而“脩木”则是用来形容树木在微风中摇曳的样子,表现了秋天特有的清凉气息。
接着,“著书在南窗”,诗人在这宁静的氛围中专注于写作,这里的“南窗”通常指的是一处明亮且温暖的地方,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多面南以接收阳光。这里强调了诗人的文学创作和对知识的追求。
“门馆常肃肃”,“门馆”是指书房或学堂,这里的“常肃肃”则传达了一种庄重、安静的氛围,显示出诗人对于学习和思考的严肃态度。
“苔草延古意”,这里的“苔草”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延古意”则是说这些小草长满了古老的遗迹,带有古老的故事和情感。诗人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对过往的回忆和怀念。
“视听转幽独”,这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心境。这里的“视听”指的是看和听,“转幽独”则表示诗人的感觉逐渐变得孤寂和深远,好像与世隔绝,只剩下自己与自然的交响。
最后,“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在这样的氛围中,或许有人会问诗人你在做什么。诗人回答说我正在“刈黍”即割取野生的小米,准备过冬,而这个行为发生在“寒谷”,一个偏远且温度较低的地方。这表明了诗人的隐居生活,以及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它不仅是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对于生活、知识和时间的一种深刻体悟。
要识君操履,全如字画真。
病能妨献赋,穷不废修身。
月旦推先辈,春官失此人。
如闻埋玉速,里巷共酸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