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真成汗漫游,经春历夏又嗟秋。
林居已是能鸣士,顾我宁非不系舟。
江渚出吟聊自适,竹梢清泪浩难收。
王孙莫道归来好,芳草天涯恨未休。
叹息真成汗漫游,经春历夏又嗟秋。
林居已是能鸣士,顾我宁非不系舟。
江渚出吟聊自适,竹梢清泪浩难收。
王孙莫道归来好,芳草天涯恨未休。
这首诗《题竹》由元末明初诗人倪瓒所作,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联“叹息真成汗漫游,经春历夏又嗟秋”以感叹起笔,诗人仿佛在漫游中感慨时光的流逝,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四季更迭,岁月匆匆。这里的“汗漫游”既指自由自在的游历,也暗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感慨。
颔联“林居已是能鸣士,顾我宁非不系舟”转而描写竹子,将竹子比作“能鸣士”,即能够发出声音的智者,暗示竹子虽处林间,却能独立发声,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独立与坚韧。同时,“不系舟”则比喻诗人自己,如同漂泊不定的船只,无法停泊,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
颈联“江渚出吟聊自适,竹梢清泪浩难收”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诗人独自在江边吟咏,寻求心灵的慰藉,但内心的情感如竹梢上的清泪般难以抑制,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尾联“王孙莫道归来好,芳草天涯恨未休”是对世人的劝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反思。诗人借用“王孙”这一贵族子弟的称谓,提醒世人不要轻易相信归隐田园的美好,因为即使在看似宁静的环境中,内心的忧愁与遗憾也无法完全消散。这里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更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自然、人生以及自我境遇的深刻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情感深沉而不失清新,展现了倪瓒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