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戒亲友,蓐食诘朝。携幼偕往,历览江郊。
鸣吭在谷,时云在霄。灼灼桃华,青青麦苗。
且行且扶,且憩且濯。桥有危蹑,湖有遐瞩。
古人惜春,常苦不足。又一月多,何如其乐。
狷者隐沦,狂者咏沂。千载彭泽,异致同归。
匪怨匪荒,天趣发挥。大阮静渊,心慕以追。
暑嬉我林,夕偃我庐。或醉或逃,听客所如。
林堕片月,室耿残壶。一笑成诗,良非起予。
宿戒亲友,蓐食诘朝。携幼偕往,历览江郊。
鸣吭在谷,时云在霄。灼灼桃华,青青麦苗。
且行且扶,且憩且濯。桥有危蹑,湖有遐瞩。
古人惜春,常苦不足。又一月多,何如其乐。
狷者隐沦,狂者咏沂。千载彭泽,异致同归。
匪怨匪荒,天趣发挥。大阮静渊,心慕以追。
暑嬉我林,夕偃我庐。或醉或逃,听客所如。
林堕片月,室耿残壶。一笑成诗,良非起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陪同亲友游览山郊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生活之趣。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愉悦心情。
首句“宿戒亲友,蓐食诘朝”,描述了清晨准备出行的情景,预示着即将展开的一日之游。接着,“携幼偕往,历览江郊”则点明了出游的对象和范围,不仅有成人相伴,还有孩童同行,共同探索广阔的自然世界。
“鸣吭在谷,时云在霄”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山谷中的鸟鸣和天空中的云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灼灼桃华,青青麦苗”则直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桃花盛开,麦苗青翠,色彩鲜明,充满生命力。
“且行且扶,且憩且濯”表现了旅途中的轻松与自在,无论是行走还是休息,都充满了乐趣。“桥有危蹑,湖有遐瞩”则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既有险峻的桥梁,也有广阔的湖泊,引人遐想。
“古人惜春,常苦不足”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珍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又一月多,何如其乐”则是对这次出游之乐的肯定,强调了与自然相处的快乐。
“狷者隐沦,狂者咏沂”引用了古代文人的典故,表达了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同态度,但最终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千载彭泽,异致同归”则将目光投向历史,赞美陶渊明等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匪怨匪荒,天趣发挥”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认为这种状态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追求。“大阮静渊,心慕以追”提到阮籍等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最后,“暑嬉我林,夕偃我庐”描绘了夏日里在树林中嬉戏、傍晚时分在家中休息的画面,体现了生活的闲适与惬意。“或醉或逃,听客所如”则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林堕片月,室耿残壶”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亮挂在树梢,室内还留有未尽的酒壶,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寂寞的氛围。
“一笑成诗,良非起予”则以诗结尾,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经历的深刻感受,认为这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心灵的触动与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生活情趣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同时也蕴含了对古代文人精神的致敬,以及对和谐共生生活方式的追求。
外域分都护,中台命职方。
欲传清庙略,先取剧曹郎。
已佩登坛印,犹怀伏奏香。
百壶开祖饯,驷牡戒戎装。
青海连西掖,黄河带北凉。
关山瞻汉月,戈剑宿胡霜。
体国才先著,论兵策复长。
果持文武术,还继杜当阳。
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
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