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郡楼闲望书怀》
《郡楼闲望书怀》全文
唐 / 刘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郡城楼阁绕江滨,风物清秋入望频。

铜鼓祭龙云塞庙,芦花飘市雪黏人。

莲披净沼群香散,鹭点寒烟玉片新。

归去杜陵池馆在,且将朝服拂埃尘。

(0)
翻译
郡城的楼阁依江而建,秋天的景色清新,常常吸引目光。
铜鼓声中,人们祭祀龙神于云雾缭绕的庙宇,芦花飞舞如雪花粘在行人身上。
洁净的池塘边,莲花盛开,香气四溢,白鹭点缀在寒冷的炊烟中,宛如玉片般清新。
回到杜陵的池馆,虽然衣裳蒙尘,我还是想先整理好朝服。
注释
郡城:指某个州或县的首府。
楼阁:高大的建筑物。
江滨:江边。
风物: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清秋:秋季的清爽天气。
铜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祭龙:对龙的祭祀活动。
云塞庙:云雾缭绕的庙宇。
芦花:芦苇的花。
飘市:在市场上飘落。
雪黏人:形容芦花像雪一样轻盈地粘在人身上。
莲:莲花。
净沼:清澈的池塘。
群香:各种香味。
鹭点:鹭鸟点缀。
寒烟:冷清的炊烟。
玉片:比喻洁白如玉的景象。
杜陵:古地名,位于长安附近。
池馆:池塘和馆舍。
朝服:正式的官服。
埃尘:灰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滨 郡城楼阁的风景画卷。开篇“郡城楼阁绕江滨,风物清秋入望频”两句,以宏伟的视角展示了楼阁与江水交织的美丽图景,同时也传达出一种频繁眺望中的静谧氛围。

接下来的“铜鼓祭龙云塞庙,芦花飘市雪黏人”两句,则通过对祭祀活动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幅神秘而又生动的画面。铜鼓声在云间回荡,祭龙的场景渲染了古代的一种信仰与仪式;而芦花随风飘散,如同雪花般覆盖着街道和人群,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洁净与和谐。

“莲披净沼群香散,鹭点寒烟玉片新”两句,更是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水乡的宁静美景。莲花在池塘中开放,散发出阵阵花香;而远处的鹭鸶则在薄雾中飞翔,其身影宛如玉片般纯洁新鲜。

最后,“归去杜陵池馆在,且将朝服拂埃尘”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诗人回到故地杜陵,旧时的池馆依然存在,而他则准备整理朝服,抚摸那些积满尘埃的记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景物描写,不仅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介绍

刘兼
朝代:唐

刘兼,[约公元九六0年前后在世](即约周末宋初间前后在世)字不详,长安人,官荣州刺史。兼著有诗一卷,(《全唐诗》)传于世。
猜你喜欢

行诸山道中

我曾天台游,于今四十载。

一朝忽复来,时节如有待。

形骸觉老景,景色殊不改。

雨中寻旧迹,触目云叆叇。

岩瀑落千寻,涧花纷五彩。

崖深藓苍苍,溪浅石磊磊。

昔时所未到,足力胡可殆。

要当至绝顶,直下小沧海。

兹山八万丈,端的不吾绐。

伟哉造化功,疑若有真宰。

黄精煮甚食,茯苓良可采。

何当诛茆居,此志终有在。

(0)

田六娘子下火

浮生三十二春秋,方始修行肯转头。

底事又随云雨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休休休,不用愁,聚散还同水上沤。

直饶寿得三十岁,不免输他这一筹。

(0)

颂古三十首·其十四

长江辊底浪如银,秋日白蘋红蓼新。

莫怪扁舟难到岸,行船由在把梢人。

(0)

颂古三十首·其十一

阿谁踏著雪峰踪,三世诸佛火燄中。

赖有云门相暖热,火屋吹得满堂红。

(0)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四十七

祖师心印没多般,悟得无劳指一弹。

剔起眉毛如不荐,春风依旧著人寒。

(0)

和蔡相面壁轩·其四

处处是方便,此理几人荐。

不识雪峰球,错认盐官扇。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温峤 班婕妤 陈时政 叶法善 储瓘 吴少微 王和卿 李星沅 朱子奢 戴永植 辨才 黄定 刘时中 王韫秀 张鸣善 杨恽 崔益铉 傅伯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