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梗飘飘倚日边,每逢貂使夜为年。
空劳青眼窥亲舍,几向红尘觅性天。
到底袖藏辞绶草,也知囊乏买山钱。
丹心一片从来热,忍过西山酌冷泉。
断梗飘飘倚日边,每逢貂使夜为年。
空劳青眼窥亲舍,几向红尘觅性天。
到底袖藏辞绶草,也知囊乏买山钱。
丹心一片从来热,忍过西山酌冷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朋友卢茂才桥梓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诸多友人的怀念。诗中以“断梗飘飘倚日边”开篇,形象地比喻了诗人如同随风飘荡的断梗,虽身在日边却难以把握命运的轨迹,隐含着对卢茂才桥梓的深切思念。
“每逢貂使夜为年”,诗人每逢使者到来,便仿佛度过了一个年头,表达了对友人离别之苦的感慨。接着,“空劳青眼窥亲舍,几向红尘觅性天”,诗人虽尽力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归宿,但现实的红尘却让他感到疲惫与无奈,对亲情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形成鲜明对比。
“到底袖藏辞绶草,也知囊乏买山钱”,诗人最终选择放弃官场的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最后,“丹心一片从来热,忍过西山酌冷泉”,诗人坚守着一颗炽热的丹心,即使面对生活的艰难,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通过西山的冷泉来象征内心的清凉与宁静。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哲学和精神追求。
钱清陈孝童,十岁知孝母。
母病日以革,药饵空㕮咀。
夜庭人不知,磨刀去剔股。
凡儿血肉躯,躯小痛槚楚。
孰识身在亲,惨毒至刀斧。
邻里闻孝童,涕泗下如雨。
道路闻孝童,过车式其户。
堂堂士大夫,结发在庠序。
母背忍绝裾,母丧亡捧土。
我作孝童诗,岂惟风童孺。
我来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积此古怨基,悲哉筑城卒。
当时掘土深,望望筑城高。
萦纡九千里,死者如牛毛。
骨浸窟中水,魂作泉下鬼。
朝风暮雨天,啾啾哭不已。
昔人饮马时,辛苦事甲兵。
今我饮马来,边境方清宁。
马饮再三嗅,似疑战血腥。
昔人有哀吟,吟寄潺湲声。
潺湲声不住,欲向何人诉。
青天不得闻,白日又欲莫。
此恨应绵绵,平沙结寒雾。
张汤多巧诋,公孙但从谀。
甚恶刀笔吏,亦鄙章句儒。
在廷无党偏,惟有汲长孺。
徒为右内史,几以不悦诛。
武帝欲云云,顾问当何如。
陛下内多欲,奈何效唐虞。
申生言力行,较之得皮肤。
惜不能用黯,为御史大夫。
丞相取充位,不用董仲舒。
对策最纯正,尚忧书自书。
六经日表章,儒效旧阔疏。
治道固有本,千载一长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