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积此古怨基,悲哉筑城卒。
当时掘土深,望望筑城高。
萦纡九千里,死者如牛毛。
骨浸窟中水,魂作泉下鬼。
朝风暮雨天,啾啾哭不已。
昔人饮马时,辛苦事甲兵。
今我饮马来,边境方清宁。
马饮再三嗅,似疑战血腥。
昔人有哀吟,吟寄潺湲声。
潺湲声不住,欲向何人诉。
青天不得闻,白日又欲莫。
此恨应绵绵,平沙结寒雾。
我来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积此古怨基,悲哉筑城卒。
当时掘土深,望望筑城高。
萦纡九千里,死者如牛毛。
骨浸窟中水,魂作泉下鬼。
朝风暮雨天,啾啾哭不已。
昔人饮马时,辛苦事甲兵。
今我饮马来,边境方清宁。
马饮再三嗅,似疑战血腥。
昔人有哀吟,吟寄潺湲声。
潺湲声不住,欲向何人诉。
青天不得闻,白日又欲莫。
此恨应绵绵,平沙结寒雾。
这首元代诗人陈宜甫的《饮马长城窟》以长城为背景,表达了对古代筑城士兵的深深同情和对和平的珍视。诗的开篇“我来长城下,饮马长城窟”描绘了诗人来到长城边,看似平静的场景实则暗含历史的沉重。接着,“积此古怨基,悲哉筑城卒”直接点出主题,揭示了长城背后是无数劳动者付出的血泪和牺牲。
“当时掘土深,望望筑城高”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了筑城的艰辛与不易,而“死者如牛毛”则形象地刻画了牺牲之大。接下来的诗句通过“骨浸窟中水,魂作泉下鬼”进一步渲染了悲凉气氛,将亡者的精神寄托于泉水之下,表达无尽的哀思。
诗人对比古今,感慨“昔人饮马时,辛苦事甲兵”,与今日“边境方清宁”形成鲜明对照,暗示和平来之不易。马儿的反应“马饮再三嗅,似疑战血腥”也暗示着战争的记忆并未完全消逝。最后,“此恨应绵绵,平沙结寒雾”以景结情,将无尽的哀愁融入寒冷的自然景象中,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对长城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逝去生命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