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随桃李动芳魂,淡冶光阴陶令门。
倦眼才飘春梦影,修眉昨画远山痕。
搓酥滴粉刚三月,带雾拖烟又一村。
苦恨沾泥期尚早,禅心自在不须论。
也随桃李动芳魂,淡冶光阴陶令门。
倦眼才飘春梦影,修眉昨画远山痕。
搓酥滴粉刚三月,带雾拖烟又一村。
苦恨沾泥期尚早,禅心自在不须论。
这首清代诗人萧德宣的《杨花》描绘了春天里杨花飘落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这种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首句“也随桃李动芳魂”以杨花比喻桃花和李花,暗示它们同样具有生机与情感,增添了春日的灵动气息。次句“淡冶光阴陶令门”则借陶渊明的隐逸之风,表达对宁静时光的欣赏,仿佛在陶渊明的居所中感受到淡泊的生活态度。
“倦眼才飘春梦影”写出诗人或许在春困中瞥见了杨花如梦般的轻盈,而“修眉昨画远山痕”则通过描绘女子的黛眉,暗示杨花如远山般秀美,引人遐想。接下来两句“搓酥滴粉刚三月,带雾拖烟又一村”,进一步描绘了杨花在早春三月如酥如粉的细腻质地,以及在晨雾暮霭中的朦胧之美,仿佛整个村庄都被笼罩在一片诗意之中。
尾句“苦恨沾泥期尚早,禅心自在不须论”表达了诗人对杨花过早凋零的惋惜,但也流露出一种超脱的心境,认为杨花的生命虽短,但其自在随性,无需过多忧虑。整首诗通过杨花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心境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