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多巧诋,公孙但从谀。
甚恶刀笔吏,亦鄙章句儒。
在廷无党偏,惟有汲长孺。
徒为右内史,几以不悦诛。
武帝欲云云,顾问当何如。
陛下内多欲,奈何效唐虞。
申生言力行,较之得皮肤。
惜不能用黯,为御史大夫。
丞相取充位,不用董仲舒。
对策最纯正,尚忧书自书。
六经日表章,儒效旧阔疏。
治道固有本,千载一长吁。
张汤多巧诋,公孙但从谀。
甚恶刀笔吏,亦鄙章句儒。
在廷无党偏,惟有汲长孺。
徒为右内史,几以不悦诛。
武帝欲云云,顾问当何如。
陛下内多欲,奈何效唐虞。
申生言力行,较之得皮肤。
惜不能用黯,为御史大夫。
丞相取充位,不用董仲舒。
对策最纯正,尚忧书自书。
六经日表章,儒效旧阔疏。
治道固有本,千载一长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龚璛对《汉书》中人物的评价,主要聚焦于张汤、公孙弘、汲黯、董仲舒等历史人物。诗人首先批评张汤工于心计,公孙弘迎合奉承,表达了对官场风气的不满。接着提到汲黯的公正无私,惋惜他未能得到重用,差点因皇帝不悦而被杀。诗人指出汉武帝虽然有雄心壮志,但内心欲望过多,不似古代圣君唐虞那样清廉。他还引用申生的故事,暗示汉武帝过于重视表面行为而非实质。
诗人对于董仲舒的才华表示赞赏,认为他的对策纯正,但遗憾的是并未被重用。他批评当时儒家学者虽六经被推崇,但实际上在政治实践中的影响力有限。最后,诗人感慨治国之道的根本并未改变,只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此的领悟和实践仍有差距,发出深深的叹息。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揭示了古代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理想治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