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荏苒掩茅柴,此日胡髯坠玉阶。
杜宇十年悲故国,杨花三月满秦淮。
愁中草色淹高枕,病起江春入咏怀。
闻道新亭有嘉会,几人洒泪向天涯。
干戈荏苒掩茅柴,此日胡髯坠玉阶。
杜宇十年悲故国,杨花三月满秦淮。
愁中草色淹高枕,病起江春入咏怀。
闻道新亭有嘉会,几人洒泪向天涯。
这首诗《三月十九日》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战乱与个人困厄时的感慨与思绪。
首联“干戈荏苒掩茅柴,此日胡髯坠玉阶”以“干戈”象征战争,描述了战乱不断,岁月流逝,连简陋的茅屋也被战争的阴影笼罩,而“胡髯坠玉阶”则可能暗喻着统治者的倒台或权力更迭,形象地展现了动荡的时代背景。
颔联“杜宇十年悲故国,杨花三月满秦淮”运用典故和自然景象,通过杜宇(即杜鹃鸟)的哀鸣和三月飘落的杨花,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杜宇常被视为忠贞之鸟,其啼声凄厉,象征着诗人对失去的家园的哀悼;而杨花随风飘散,满布秦淮河畔,则寓含着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惋惜。
颈联“愁中草色淹高枕,病起江春入咏怀”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在愁苦中,诗人望着窗外的草色,似乎连枕头都被忧愁淹没;从病中恢复,春天的江水和万物复苏的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能以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感慨。
尾联“闻道新亭有嘉会,几人洒泪向天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聚会的向往,以及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新亭嘉会,本是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畅谈的场景,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寄托乡愁和对相聚不易的感慨。几人洒泪向天涯,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诗人自己身处异乡,难以与亲朋好友团聚的孤独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面对动荡时代和个人困境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也有对生命流转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情与相聚的渴望。
人生七十古称稀,何况寿年八十。
试问何时逢载夙,恰在阳生七日。
鹤发盈簪,朱颜晕酒,瑞象占南极。
玳筵才启,欢声喜气充溢。
好是庭下双珠,经营创置,金玉成堆积。
况有孙枝争挺秀,次第飞齐鹏翼。
大振家声,荣封寿母,坐看蟠桃实。
年年今夕,玉杯争劝琼液。
民康俗阜,万国乐升平。庆海晏河清。
唐尧禹舜垂衣化,讵比我皇明。
九天宝命垂丕贶,云物效祥英。
星罗羽卫登乔岳,亲告禅云亭。
我皇垂拱,惠化洽文明。盛礼庆重行。
登封降禅燔柴毕,天仗入神京。云雷布泽遍寰瀛。
遐迩振欢声。巍巍圣寿南山固,千载贺承平。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
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