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水石浅,潺潺泻绿蒲。
缘源进岩窦,阴黑人境殊。
中言有物怪,蟠蛰春未苏。
霖雨虽有意,风雷莫肯扶。
风雷自鼓荡,不久当何如。
幸欣禅林近,钟梵来有无。
回策履幽径,衣香草露濡。
老僧长松下,麋鹿与之俱。
溪云时见起,山鸟自相呼。
羡尔得兹乐,何用劳形躯。
洞口水石浅,潺潺泻绿蒲。
缘源进岩窦,阴黑人境殊。
中言有物怪,蟠蛰春未苏。
霖雨虽有意,风雷莫肯扶。
风雷自鼓荡,不久当何如。
幸欣禅林近,钟梵来有无。
回策履幽径,衣香草露濡。
老僧长松下,麋鹿与之俱。
溪云时见起,山鸟自相呼。
羡尔得兹乐,何用劳形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和滕公游穿山洞》,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滕公一同游览山水洞穴的场景。首句“洞口水石浅,潺潺泻绿蒲”写出了洞口水流清澈,石质浅显,菖蒲翠绿的环境。接着,“缘源进岩窦,阴黑人境殊”描述了他们沿着溪流深入洞穴,光线转暗,环境独特。
“中言有物怪,蟠蛰春未苏”暗示洞中有未知的奇异生物,似乎尚未从冬眠中醒来。接下来,“霖雨虽有意,风雷莫肯扶”表达了对春雨和风雷未能唤醒洞中生物的遗憾。然而,诗人相信自然之力,认为“风雷自鼓荡,不久当何如”,暗示着生机即将复苏。
“幸欣禅林近,钟梵来有无”则转向了附近的禅林,隐约传来钟声,增添了宁静的氛围。诗人漫步在幽径上,衣衫沾湿,感受到自然的清新。“老僧长松下,麋鹿与之俱”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僧人与野鹿相伴,生活宁静。
最后两句“溪云时见起,山鸟自相呼”,通过描绘云起鸟鸣,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静谧与自由。诗人感叹:“羡尔得兹乐,何用劳形躯”,表达了对这种远离尘世喧嚣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穿山洞的探险经历,展现了自然之美以及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分走人间十五年,尘沙吹鬓各苍然。
山林渺渺长回首,儿女纷纷忽满前。
知子有才思奋发,嗟余无地与回旋。
相看一作秦吴别,身世何时两息肩。
新声生屋霤,残点著垣衣。
委翳无多在,飘零不更飞。
坳中馀宿润,暖处自朝晖。
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