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寒嘶卧古松,地老幽魂向此中。
穷杀城南耕瘠土,年年冢畔哭秋风。
石马寒嘶卧古松,地老幽魂向此中。
穷杀城南耕瘠土,年年冢畔哭秋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而深沉的画面,通过石马、古松、荒冢与秋风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生命的无常。诗人以“石马寒嘶卧古松”开篇,石马作为古代墓葬前的石雕,象征着逝去的生命与永恒的静默,其“寒嘶”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消逝,与“古松”的苍老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时间与空间的宏大背景。
接着,“地老幽魂向此中”,将自然界的古老与超自然的幽魂相连,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的神秘与哀愁。幽魂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幽邃感,也暗示了生命与死亡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与哀悼。
“穷杀城南耕瘠土,年年冢畔哭秋风。”这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了现实与社会,通过“穷杀”二字,揭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却难以摆脱命运的束缚。每年秋天,当秋风吹过坟墓旁时,不仅仅是自然季节的更替,更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哀叹,表达了对生命脆弱与不公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人与自然、生与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过往岁月与逝去生命的深深怀念。它不仅仅是一首哀悼之诗,更是一曲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社会现实与人性深处的洞察与关怀。
翩翩繁华子,多出金张门。
幸有先人业,早蒙明主恩。
童年且未学,肉食骛华轩。
岂乏中林士,无人荐至尊。
郑公老泉石,霍子安丘樊。
卖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吾贱不及议,斯人竟谁论。
孔淳辞散骑,陆昶谢中郎。
幅巾朝帝罢,杖策去官忙。
附车还赵郡,乘船向武昌。
九徵书未已,十辟誉弥彰。
副君迎绮季,天子送严光。
灞陵幽径近,磻溪隐路长。
编蓬还作室,绩草更为裳。
会稽置樵处,兰陵卖药行。
看书惟道德,开教止农桑。
别有幽怀侣,由来高让王。
前年辞厚币,今岁返寒乡。
有书横石架,无毡坐土床。
兰英犹足酿,竹实本无粮。
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
管宁存祭礼,王霸重朝章。
去去相随去,披裘骄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