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倚山阁,山深树影重。
客心何所寄,云外两三峰。
独坐倚山阁,山深树影重。
客心何所寄,云外两三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通过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独自坐在山阁之上,周围是深邃的树林和重重的树影,环境的静谧与内心的思绪交织在一起。
“独坐倚山阁,山深树影重。” 开篇两句,以“独坐”二字点明了诗人的孤独状态,与“山深”、“树影重”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山深之处,树木繁茂,树影重重,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客心何所寄,云外两三峰。” 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思绪飘向远方,似乎在寻找着某种寄托。这里的“云外两三峰”,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诗人情感的投射。云层之外的山峰,象征着遥远的理想或心灵的归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
静蹑红兰径,凭高旷望时。
无端求句苦,永日壑风吹。
大月生峰角,残霞在树枝。
祗应刘越石,清啸正相宜。
幽居湖北滨,相访值残春。
路远诸峰雨,时多擉鳖人。
蒸花初酿酒,渔艇劣容身。
莫讶频来此,伊余亦隐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