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岁长安来,今岁西山去。
道旁相睥睨,来往一何遽。
修途旅枕寒,暴客郊原聚。
岂不感君恩,绻绻不可住。
君臣谊自高,行藏别有据。
凭将迟迟行,聊以答吾遇。
昨岁长安来,今岁西山去。
道旁相睥睨,来往一何遽。
修途旅枕寒,暴客郊原聚。
岂不感君恩,绻绻不可住。
君臣谊自高,行藏别有据。
凭将迟迟行,聊以答吾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长安返回西山的旅途经历,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思考。首句“昨岁长安来,今岁西山去”简洁有力地勾勒出诗人行程的转换,长安与西山作为地理符号,象征着不同的人生阶段或情感状态。
“道旁相睥睨,来往一何遽”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旅途中的匆匆与繁忙,仿佛在暗示人生的短暂与匆忙。接下来,“修途旅枕寒,暴客郊原聚”则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艰辛与不安定,寒风中的旅人与聚集的暴客,构成了一幅充满挑战的画面。
“岂不感君恩,绻绻不可住”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恩情的深深感激,以及对离开的不舍与无奈。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君臣谊自高,行藏别有据”两句,转而探讨了人际关系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忠诚与自我决定的重要性。这里“君臣谊”可能泛指任何一种基于信任与责任的关系,而“行藏”则涉及行动与隐退的选择,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最后,“凭将迟迟行,聊以答吾遇”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相遇的感恩,通过缓慢而坚定的步伐,以实际行动回应每一次相遇,传递出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过往与未来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
无端一别,隔云山千里。锦字缄愁倩谁寄。
算浮生、总是会少离多,盼负却、灯下花前月底。
记曾留后约,何事蹉跎,冷落银屏旧时意。
寄语远游人、知否闺中,空望断、归舟天际。
更莫问、相思几多深,也不说、相思这般滋味。
小舫蜻蜓,怯任西风,轻吹画桡。
爱寒山黛拥,细眉高髻,残阳碧袅,短缕长条。
路入溪湾,门涵水影,人立西湖第几桥。
循廊步,早窗纱齐拓,翠袖频招。何当曲奏云璈。
听字字、清真叶凤箫。
正丹枫两岸,霜文受记,菊黄三径,粉本争描。
绣斧闲居,班衣乐志,此福人间未易消。
耽游处、又斜阳一抹,瞥下花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