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山上草,悠悠山下道。
长城一何长,远望多悲伤。
远望不如归,游子日依依。
依依复累累,涕泣当为谁。
高台知天风,鸿雁知天霜。
欲媚更无人,欲去更彷徨。
浮云西北来,我马顾之鸣。
愿附尺素书,迢迢东南行。
浮云不可托,素书不可成。
十年违室家,安知即平生。
萧萧山上草,悠悠山下道。
长城一何长,远望多悲伤。
远望不如归,游子日依依。
依依复累累,涕泣当为谁。
高台知天风,鸿雁知天霜。
欲媚更无人,欲去更彷徨。
浮云西北来,我马顾之鸣。
愿附尺素书,迢迢东南行。
浮云不可托,素书不可成。
十年违室家,安知即平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长城时的复杂情感与深沉思考。开篇以“萧萧山上草,悠悠山下道”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寂寥的氛围,随后点出长城的长与远,引出“远望多悲伤”的感慨。诗人通过“远望不如归,游子日依依”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依依复累累,涕泣当为谁”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沉重与无奈。
接下来,“高台知天风,鸿雁知天霜”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象以生命,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紧接着,“欲媚更无人,欲去更彷徨”则直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情感,却又不知如何表达。
最后,“浮云西北来,我马顾之鸣”以自然界的景象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马的鸣叫似乎在寻求同伴的安慰。诗人希望借一封短简传递心意,但“浮云不可托,素书不可成”,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结尾“十年违室家,安知即平生”则以时间的漫长与生活的不确定性,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家庭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先生千岁馀,五岳遍曾居。
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
不能师孔墨,何事问长沮。
玉管时来凤,铜盘即钓鱼。
竦身空里语,明目夜中书。
自有还丹术,时论太素初。
频蒙露版诏,时降软轮车。
山静泉逾响,松高枝转疏。
支颐问樵客,世上复何如。
清风舒旭日,双鹊鸣相和。
不惜辞野木,唯愿巢庭柯。
主人诚爱物,琼林亦婆娑。
高栖有垂荫,低濯无张罗。
饥啄月丘粟,渴饮玉池波。
养此侯印质,伤彼月树歌。
衔梁非偶尔,送喜夫如何。
夫人巳咏德,织女将填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