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林秀色映松杉,西竺先生经一函。
雪岭开残迂冻腊,早春疏影到千岩。
山中有客堪餐石,月下何人曳素衫。
且抱閒情恣幽赏,香台云外共諵諵。
满林秀色映松杉,西竺先生经一函。
雪岭开残迂冻腊,早春疏影到千岩。
山中有客堪餐石,月下何人曳素衫。
且抱閒情恣幽赏,香台云外共諵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雅的山林图景。首句“满林秀色映松杉”,以“满”字展现林中景色之丰富,以“秀色”形容林木之美,通过“映”字将阳光与松杉的色彩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而生动的画面。接着,“西竺先生经一函”一句,巧妙地引入了佛教文化元素,增加了诗的意境深度。
“雪岭开残迂冻腊,早春疏影到千岩”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前句描述冬日雪岭的寒冷景象,后句则转为早春时节,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影,洒在千岩之上,一冷一暖,一静一动,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之美。
“山中有客堪餐石,月下何人曳素衫”两句,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山中隐士的生活场景,一个“餐石”的细节,既体现了隐士生活的简朴,也暗示了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月下何人曳素衫”则勾勒出一位穿着素衣的女子在月光下行走的优雅形象,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最后,“且抱閒情恣幽赏,香台云外共諵諵”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香台云外共諵諵”一句,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祥和与宁静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深情赞颂,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绣床昼永杨花卷,金炉暗消香篆。
燕影低帘,莺声绕树,睡起绿窗人懒。沉沉深院。
乍困倚熏笼,戏拈斑管。
半响凝思,素绡闲向晚风展。
梅寒竹瘦菊淡,幽怀无著处,聊寄湘畹。
浅晕微烘,纤豪侧吮,忘把口脂痕染。风欹雨偃。
似空谷幽人,这回重见。潇洒灵韵,楚江春正晚。
大江东去,好乘风破浪,扁舟一叶。
滉漾锦帆争渡险,滚滚怒涛如雪。
香雾微茫,寒波浩渺,都助襟胸阔。
水窗闲眺,辽天大地皆彻。
犹若身在冰壶,如萍似絮,转透愁千叠。
此去乡关,知渐远、心与江流同咽。
隐现金焦,去来潮汐,掩映浮双阙。
海门一调,离怀歌向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