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故人今别离,春风春草各天涯。
尊前相对惟今日,去后相逢知几时。
故乡故人今别离,春风春草各天涯。
尊前相对惟今日,去后相逢知几时。
这首诗《送林双池》由明代诗人周思兼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离愁别绪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首句“故乡故人今别离”,开篇即点明了送别的主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情感的场景中。诗人以“故乡”和“故人”为背景,强调了别离的深刻意义,让人感受到离别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分离,更是心灵上的触动。
接着,“春风春草各天涯”一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春风”与“春草”分别置于“天涯”二字之前,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与广阔的空间感。同时,这种对比也暗示了离别后,即使在美好的季节里,也难以掩盖离别的哀愁与孤独。
“尊前相对惟今日,去后相逢知几时。”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在宴席上相对而坐,面对着即将离别的现实,心中只有今日的相聚,对未来再次相逢的时间充满了不确定和期待。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实又深刻,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离别之痛与对未来的憧憬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整体而言,《送林双池》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意象运用,展现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情与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期待。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友情、离别和时间流逝的普遍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三径就荒陶令宅,两峰高并杜翁情。
悲秋不奈黄花好,落帽谁怜白发生。
远岫薄云收细雨,晚林丹叶弄新晴。
登临俯仰寰区隘,欲驾风轮更上征。
两岁是六秩,万里客他州。
一眉新月西挂,又报桂花秋。
想见吴中稚子,已办秫田数顷,更种橘千头。
堪笑新亭酒,空效楚人囚。饭甘粗,衣任恶,屋从湫。
世缘道眼看破,闻早问先畴。
这服清凉散子,多在病坊弗悟,美疢甚时瘳。
膏秣归盘去,无乐亦无忧。
昌黎昔作潮州游,潮人百世称名州。
又闻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爱其柳。
二公皆以文鸣唐,所至不偶为异常。
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声名乡。
涪南僻在巴子国,地绝中州少人物。
天将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处羁客。
河南夫子间世贤,山谷老叟人间仙。
一时辙迹相继至,顿使光价增山川。
尝嗟道从孟轲死,一贯谁能接原委。
又嗟诗自杜甫亡,四海谁能造诗垒。
幸生伊洛续圣传,鸢鱼遂复穷天渊。
从而江右振馀响,清庙又得存遗弦。
今踰元祐二百载,草木涪人尚知爱。
文章性命虽匪倖,气象风流久皆在。
惜乎两公生盛时,下与屈贾同驱驰。
涪人则幸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
《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宋·李曾伯】昌黎昔作潮州游,潮人百世称名州。又闻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爱其柳。二公皆以文鸣唐,所至不偶为异常。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声名乡。涪南僻在巴子国,地绝中州少人物。天将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处羁客。河南夫子间世贤,山谷老叟人间仙。一时辙迹相继至,顿使光价增山川。尝嗟道从孟轲死,一贯谁能接原委。又嗟诗自杜甫亡,四海谁能造诗垒。幸生伊洛续圣传,鸢鱼遂复穷天渊。从而江右振馀响,清庙又得存遗弦。今踰元祐二百载,草木涪人尚知爱。文章性命虽匪倖,气象风流久皆在。惜乎两公生盛时,下与屈贾同驱驰。涪人则幸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
https://shici.929r.com/shici/Db97y6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