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临江仙·其一登凌歊台感怀》
《临江仙·其一登凌歊台感怀》全文
宋 / 李之仪   形式: 词  词牌: 临江仙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0)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李之仪的作品,名为《临江仙(其一)登凌歊台感怀》。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春天的一个日子里登上凌歊台,远望四周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思念和伤感。

首句“偶向凌歊台上望”表明诗人偶然间攀登上凌歊台,从高处眺望。紧接着“春光已过三分”则描绘出时间已经进入了春季的后半段,自然界中生命力正旺盛发展。

接下来的“江山重叠倍销魂”透露出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色时,内心深处的感慨和迷茫。这里的“江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而“销魂”则表达了这种变化给诗人带来的情感冲击。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一句中,“风花”指的是随风飘散的花瓣,而“烟絮”则是轻柔的云雾。这里描述了景色中的细微之处,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内心世界的脆弱和不易被察觉的情感波动。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表达了诗人的深深哀愁。随着时间的推移,往昔的伤痛和悲凉之情依然存在,甚至变得更加强烈。

尾句“清愁满眼共谁论,卻應台下草,不解憶王孫”中,“清愁满眼”形容诗人心中的忧虑和思念占据了他的全部视线。“共谁论”则是在寻找一个能够理解他情感的人。而“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却无法将注意力从往日的情怀中抽离出来,始终沉浸在对过往贵族生活(王孙)的回忆之中。

整首诗通过作者登台远望所引发的一系列感慨和情感流露,展现了一个深受自然美景影响、又无法摆脱过去记忆的内心世界。

作者介绍
李之仪

李之仪
朝代:宋   字:端叔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生辰:1038~1117

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猜你喜欢

客中作

漂泊何须远,离乡即旅人。

吹薪尝海品,书刺谒田邻。

家寄寒衣少,山来晓梦频。

小儿仍病疟,诗句竟无神。

(0)

雨华台

昔日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华名。

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

落日磬残邻寺闭,晴天牛上废陵耕。

登临不用深怀古,君看钟山几个争。

(0)

次韵黄帐干

瘦马虺隤已卸鞯,纵鞭其后不能前。

才非应氏惭三入,齿较杨雄长十年。

发老病馀偏种种,腹空虚甚谩便便。

故人过矣相称誉,敢挹衰残望昔贤。

(0)

荔枝二首·其二

寂寂南州少物华,有园池处只梅茶。

荔枝花发差平等,不问贫家富贵家。

(0)

建州

风紧云高雪尚悭,建州城北倚阑干。

林梢淡日红如线,应为梅花煖晚寒。

(0)

贯道堂

道秘不可传,非文无以贯。

君看圣画易,风行水上涣。

谁令鞶帨工,能使雅郑乱。

六经日丽天,诸子云雾散。

(0)
诗词分类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诗人
谢与思 敦敏 郑岳 李正民 李中 徐照 乃贤 管讷 张仲深 沈明臣 卢琦 廖行之 方仁渊 陈履 董以宁 徐瑞 钱澄之 程本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