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待诏出长安,儒服新裁委貌冠。
鲁国诸生皆圣裔,汉家博士是朝官。
桥门暮雨阴槐市,讲席春风自杏坛。
回首乡闾殊未远,北堂鱼笋致非难。
闻君待诏出长安,儒服新裁委貌冠。
鲁国诸生皆圣裔,汉家博士是朝官。
桥门暮雨阴槐市,讲席春风自杏坛。
回首乡闾殊未远,北堂鱼笋致非难。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一位名为刘元阳的学者在长安接受诏命,出任四氏学掌教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刘元阳儒雅形象的赞美与对他的学术地位的尊敬。
首句“闻君待诏出长安”,开篇即点明了刘元阳在长安接受朝廷诏令,即将前往新任的背景。接着,“儒服新裁委貌冠”一句,通过描述他新裁的儒服和佩戴的委貌冠,展现了其作为学者的庄重与文雅。
“鲁国诸生皆圣裔,汉家博士是朝官”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刘元阳的学术渊源与官职身份。这里将他比作鲁国的学子,暗示其有着深厚的儒家学识传承;同时,以汉家博士的身份,显示了他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
“桥门暮雨阴槐市,讲席春风自杏坛”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傍晚的细雨中,刘元阳在槐市讲学,春风拂过杏坛,象征着知识的传播与学术氛围的浓厚。这一场景既体现了他的教学活动,也寓意着他所传授的知识如同春风般温暖人心,滋养着学子们的心田。
最后,“回首乡闾殊未远,北堂鱼笋致非难”表达了对刘元阳虽远离故乡,但心中仍挂念着家乡的深情。同时,也暗示了他能够轻松地享受到来自家乡的美味佳肴,如鱼和笋,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满足与对家庭的思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刘元阳个人形象、学术地位以及生活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学者的风采与人文关怀,同时也传达了对教育与学术传承的重视。
王夫子,送君为一尉,东南三千五百里。
道途虽远位虽卑,月俸犹堪活妻子。
男儿口读古人书,束带敛手来从事。
近将徇禄给一家,远则行道佐时理。
行道佐时须待命,委身下位无为耻。
命苟未来且求食,官无卑高及远迩。
男儿上既未能济天下,下又不至饥寒死。
吾观九品至一品,其间气味都相似。
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
王夫子,别有一事欲劝君,遇酒逢春且欢喜。
日觉双眸暗,年惊两鬓苍。
病应无处避,老更不宜忙。
徇俗心情少,休官道理长。
今秋归去定,何必重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