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下曾无地,言高只有天。
常时云外影,今日塔前禅。
步步烟霞路,行行般若船。
问谁经到此,尚有俗尘蠲。
视下曾无地,言高只有天。
常时云外影,今日塔前禅。
步步烟霞路,行行般若船。
问谁经到此,尚有俗尘蠲。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与内心的宁静追求。诗人以“视下曾无地,言高只有天”开篇,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脚下的渺小与头顶的广阔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自然之宏大与自身之微小的深刻感悟。
“常时云外影,今日塔前禅”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将日常的云影与今日在塔前的静思结合,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内心的平静。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更寄托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步步烟霞路,行行般若船”两句,将登山的过程比喻为心灵之旅,每一步都如同穿越烟霞,每前行一步都如同乘坐般若之舟,渡过人生的波涛。这里,“烟霞路”象征着旅途中的艰难与美好,“般若船”则寓意着智慧与指引,引导着诗人(或读者)向着内心的深处探索。
最后,“问谁经到此,尚有俗尘蠲”表达了对未知的探寻与对纯净境界的向往。诗人似乎在询问,有多少人能到达这样的高度,体验到心灵的净化。这不仅是对现实世界中俗世尘埃的反思,也是对精神世界纯净状态的渴望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内心世界深刻探索的渴望,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自然与人文、现实与理想的交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