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室毡庐尽可居,羊膏酥粥美何如。
生来未解机关巧,浑噩犹存太古初。
苇室毡庐尽可居,羊膏酥粥美何如。
生来未解机关巧,浑噩犹存太古初。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蒙古部落生活的独特见解与感受。首句“苇室毡庐尽可居”,表达了作者对蒙古地区传统居住方式的赞赏,苇室和毡庐是当地常见的简易住所,但在作者眼中,它们却是舒适且适宜的居所。接着,“羊膏酥粥美何如”一句,通过描述蒙古部落中常见的食物——羊膏酥粥,展现了作者对蒙古饮食文化的喜爱与赞美,羊膏酥粥在蒙古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美味,还富含营养。
后两句“生来未解机关巧,浑噩犹存太古初”,则体现了作者对蒙古部落原始生活状态的向往与尊重。他认为,蒙古人自出生起就未曾学会复杂的人际交往技巧或权谋手段(“机关巧”),这使得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淳朴的生活状态,仿佛回到了人类文明的最初阶段(“太古初”)。这种生活状态在作者看来,是远离世俗纷扰,回归自然本真的理想生活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蒙古部落独特生活方式的欣赏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简单、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原始自然状态的向往。
城与银河接。正新秋、千门碧瓦,万重晴雪。
薄宦京华愁不了,聊唱新词数阕。
还卸取、玉簪偷节。
曲犯梁州偏入破,劈关河、几阵风骚屑。
英雄恨,甚时歇。襄樊军鼓鸣金铁。
问当年、周郎战垒,沙沈戟折。
一自幽兰零落后,只剩湘潭愁客。
笑乞米、频劳书帖。
稍待酒香篱菊放,尽生平、细共先生说。
恐又惹,唾壶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