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两对啼閒。声似人蛮。多情唤得玉骢还。
何处春深行不得,楚水吴山。南翥向梅关。
苦竹丛间。
隋阳不似北禽寒,衔叶未教霜露湿,日映花斑。
两两对啼閒。声似人蛮。多情唤得玉骢还。
何处春深行不得,楚水吴山。南翥向梅关。
苦竹丛间。
隋阳不似北禽寒,衔叶未教霜露湿,日映花斑。
这首《卖花声·鹧鸪》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此词以鹧鸪鸟为题,描绘了其在南北方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充满了深沉的寓意和细腻的情感。
词中首先描绘了鹧鸪鸟在南方的自由自在,它们成双成对地啼鸣,声音仿佛是人类的哀怨,充满了深情。接着,词人巧妙地将鹧鸪鸟唤回,仿佛是被某种情感所牵引,回到了南方的梅关,身处竹林之中。这里,鹧鸪鸟与北方的鸟类形成对比,显示出南方特有的生态环境对其的影响。
进一步,词人通过“隋阳不似北禽寒”一句,暗示了南北气候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鸟类生活习性的深刻影响。鹧鸪鸟不同于北方的鸟类,它在南方的温暖环境中,能够自由飞翔,而不会像北方的鸟类那样因寒冷而受到限制。词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对南方温暖气候的赞美,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衔叶未教霜露湿,日映花斑”两句,描绘了鹧鸪鸟在阳光下飞翔的情景,其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斑斓的色彩。这不仅展现了鹧鸪鸟的美丽,也象征着生命中的美好与希望。同时,这也暗示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命依然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光彩。
整体而言,《卖花声·鹧鸪》通过对鹧鸪鸟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词作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团菊苞金,丛兰减翠,画成秋暮风烟。
使君归去,千里倍潸然。
两度朱幡雁水,全胜得、陶侃当年。
如何见,一时盛事,都在送行篇。愁烦。
梳洗懒,寻思陪宴,把月湖边。
有多少、风流往事萦牵。
闻道霓旌羽驾,看看是、玉局神仙。
应相许,冲云破雾,一到洞中天。
晚云归,小楼又作阴凉。
霎儿间,恨桐招雨,西风叶叶商量。
醒时心、又还南浦,愁边句、多在夕阳。
菱碗笼青,莲瓶拖艳,旋倾花水咽茶香。
怨蛩有、许多言语,说动软心肠。
夜沈沈,几条凉月,界破晴窗。
共绣帘吹絮未久,却孤剑水云乡。
自家书、未能成字,邻家笛、且莫吹商。
好梦偏悭,闲情未了,隔墙又唱秋娘。
帕绡衣、旧时香折,戏封做书囊。
鸳鸯字,见时千万,绣一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