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花传法总吾身,生灭无烦取次论。
一梦傥从今日觉,群峰应许此山尊。
塔中相好如来具,手里衣盂达磨存。
若遇小儿宜借问,性华何处更寻根。
栽花传法总吾身,生灭无烦取次论。
一梦傥从今日觉,群峰应许此山尊。
塔中相好如来具,手里衣盂达磨存。
若遇小儿宜借问,性华何处更寻根。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创作的,名为《次韵秦寿之题五祖》。诗中融入了禅宗的思想和佛教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时间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感悟。
“栽花传法总吾身”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修行与传承相结合,将个人修为转化为对后人的指导。"生灭无烦取次论"则是说对待生死看得很淡定,不为世俗的烦恼所动,保持内心的平和。
“一梦傥从今日觉”暗示了诗人对于过去的一切视若幻梦,从今天开始觉醒过来。"群峰应许此山尊"则是说所有的高峰都向这座山致敬,这里象征着最高的精神追求或修行之地。
“塔中相好如来具”中的“塔”可能指的是佛塔,即供奉佛骨或其他圣物的地方,“相好如来具”则是说在那里可以找到如来(即佛)的智慧和教诲。"手里衣盂达磨存"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犹如用手中的器皿盛放珍贵的物品。
最后两句“若遇小儿宜借问,性华何处更寻根”则是说如果遇到纯真无暇的小孩子,就应该向他们学习,询问生命之美和精神之源自何处。这里的“性华”指的是生命力或自然之美,而“更寻根”则是在探索这种美好之源的深处。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禅宗哲学的理解,也反映出了他对于人生、修行和智慧追求的独到见解。
黔首厌秦暴,龙德奋炎刘。
英雄乘天诛,拔剑起相仇。
天风隳陵谷,飞云扬九州。
天下事既定,怀土未遑休。
置酒宴高台,中厨进庶羞。
悲歌落林木,父老皆涕流。
功臣日菹醢,壮士从何求。
至今丰沛间,长顾使人愁。
故乡帝所爱,零落遗旧丘。
大运各有终,圣贤谁能留。
焉知万岁后,魂魄复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