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影照龙旃,桥山展谒旋。
宁同贞观后,撠挶为开边。
镜影照龙旃,桥山展谒旋。
宁同贞观后,撠挶为开边。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度辽水》。乾隆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帝王,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文学艺术方面也颇有造诣。此诗通过描绘渡过辽水的情景,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情感。
“镜影照龙旃”,开篇以“镜影”比喻辽水的倒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龙旃(古代旗帜),营造出辽水宁静而壮丽的景象。同时,“龙旃”象征着权力与威严,暗含渡过辽水意味着跨越了权力与疆域的界限。
“桥山展谒旋”,“桥山”可能是指架设桥梁的山丘,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桥梁比作展开的山,形象地描述了渡过辽水时的壮观场景。而“谒旋”则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意味着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历史的教诲。
“宁同贞观后,撠挶为开边”,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贞观”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象征着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乾隆在此处对比,意在强调自己所处的时代与贞观之治相比,虽有不同,但同样肩负着开拓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重任。这里的“撠挶”(读作“rǎn yè”)原意为用力握住,此处借指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乾隆皇帝对于历史、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刻洞察与宏伟抱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