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诗穷人,而我乃妄学。
殷勤平生友,馈我破瘕药。
百年灯落炉,万事风陨雹。
谁能强自苦,清坐亦差乐。
孰知诗穷人,而我乃妄学。
殷勤平生友,馈我破瘕药。
百年灯落炉,万事风陨雹。
谁能强自苦,清坐亦差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孚所作的《赠朱德裕宋安民以学诗如学仙为韵五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探讨了学诗与学仙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追求学问过程中的孤独与自我慰藉。
首句“孰知诗穷人”,提出疑问,谁会知道诗歌能使人陷入困境?接着,“而我乃妄学”表明诗人自己虽明知学诗可能带来困扰,但仍不畏艰难,勇于尝试。这种自我挑战的精神,体现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殷勤平生友,馈我破瘕药。”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挚友比作良师益友,给予他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如同馈赠破瘕药,帮助他克服学习道路上的障碍。这反映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在学术道路上相互扶持的重要性。
“百年灯落炉,万事风陨雹。”这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百年灯炉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万事风雹则暗示了人生经历的各种风雨变幻。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深沉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谁能强自苦,清坐亦差乐。”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学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孤独的理解。他认为,虽然强求自我苦修可能会感到痛苦,但静坐思考也是一种不同的乐趣。这既是对自身心境的描述,也是对学识追求者的一种鼓励,提醒他们即使面对挑战,也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学诗之路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孤独与挑战中寻找精神慰藉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蕴含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怪东风,吹得韶华无几。
祇留他、残红一朵,美人头上摇曳。
叹西湖、风光非昔,向登临谁会深意。
前度桃门,旧时燕巷,重来瞻眺,暮云叠翠。
六桥外、斜阳芳草,是我断肠地。
游人散,青帘无恙,且自沉醉。
又何况、繁华如梦,眼前多少憔悴。
淡烟中、孤城半掩,万骑骄骢饮春水。
内院新声,后庭遗曲,祇今犹自在人耳。
算惟有、两峰千古,曾也见兴废。
黄昏后,月上女墙,谁忍凝睇。
此日与君重执手。藉草问君无恙否。
腮边已有数茎髭,老亲发白娇儿幼。奚囊何所有。
去来赢得诗千首。叹休文,征尘污面,更比旧时瘦。
荒原驴背秋霜厚。旅枕鸡鸣寒月透。
人生岂愿久离家,饥驱不觉天涯走。中原方囗斗。
虎争龙攫风雷骤。喜归来,柴桑小隐,松菊还如旧。
塞鸿啼过,又昏黄、阵阵朔风吹急。
败竹荒芦声不断,天半同云羃羃。
酒暖还寒,灯挑不亮,帘外琼瑶掷。
倚阑凝睇,东湖一片寒色。
遥忆高卧匡床,围炉拥被,谁在门前立。
青瘦玉梅频弄影,疑似近时风格。
黑发空惊,苍髯欲化,对此增愁寂。
层城不掩,载舟应在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