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水龙潭古迹遗,不因老叟有谁知。
乡人祷雨无灵日,云魃常旸尚在时。
说与县家诚且信,去从潭所宿为期。
回头甘泽苏枯槁,插种工夫未是迟。
湍水龙潭古迹遗,不因老叟有谁知。
乡人祷雨无灵日,云魃常旸尚在时。
说与县家诚且信,去从潭所宿为期。
回头甘泽苏枯槁,插种工夫未是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朴而神秘的山水画卷。"湍水龙潭古迹遗"一句,通过对“湍水”和“龙潭”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历史的沉淀,同时也透露出时间流逝带来的沧桑变化。"不因老叟有谁知"则表达了诗人对古迹遗存的感慨,以及时代变迁、记忆消散之情。
接下来的"乡人祷雨无灵日,云魃常旸尚在时",反映出农村生活中人们对于天气变化的依赖与期待。"祷雨"一词,既展示了农业生产对自然恩恵的渴望,也流露出了一种古朴而纯粹的信仰。
至于"说与县家诚且信,去从潭所宿为期",则是诗人传达了对地方官府的一种期待和信任,同时也暗示了官民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及对于雨水恩泽到来的共同期盼。
最后两句"回头甘泽苏枯槁,插种工夫未是迟"展现了雨后景象的美好以及农业劳动的紧迫性。"甘泽"指的是雨后的滋润,"苏枯槁"则形容了干枯之物因雨水而复苏生机,而"插种工夫未是迟"强调了农事的紧要与及时。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山水古迹、乡村生活、祷雨仪式以及农业劳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历史感和生机活力的画面,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我贫良亦艰,未老生白须。
策名奉常第,年已三十馀。
半生苦无几,宁不欲疾驱。
山麋野而僻,所至皆崎岖。
一登督视府,两驾太守车。
意见有不合,索去不待炊。
所以二十载,同一优侏儒。
岂如云水身,自适瓜芋区。
夕吾酒一瓢,朝吾饭一盂。
贫贱与富贵,本自无羞殊。
寄语刘伯龙,毋烦鬼揶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