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遗民竟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
终身耻食兴朝粟,更胜西山赋《采薇》。
海外遗民竟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
终身耻食兴朝粟,更胜西山赋《采薇》。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的《日本杂事诗》中的第七十一篇,名为“海外遗民”。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海外遗民的深切同情与敬意,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家国情怀。
首句“海外遗民竟不归”,描绘了海外遗民远离故土,无法回归的情境,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哀。接着,“老来东望泪频挥”一句,将诗人自己置于这一情境之中,通过“东望”这一动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而“泪频挥”则生动地展现了这种思念之情的强烈与持久。
“终身耻食兴朝粟”,这句话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故国的忠诚与坚守。在异国他乡,面对着曾经支持过新朝的粮食,诗人选择了拒绝,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旧朝的忠诚和对背叛行为的鄙视。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历史记忆的尊重和对国家荣誉的维护。
最后一句“更胜西山赋《采薇》”,以《诗经·小雅》中的《采薇》篇为喻,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自身坚守原则的自豪。《采薇》篇讲述的是周朝士兵在征战多年后,返回家园时的感慨,诗人借用此典,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异国,但心系故土,坚守着对旧朝的忠诚,这份情感比古代士兵的思乡之情更为深刻和高尚。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海外遗民和诗人自身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是一首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作品。
浮屠之法与世殊,洗涤万事求空虚。
师心以此不挂物,一堂收身自有馀。
堂阴置石双嵽嵲,石脚立竹青扶疏。
一来已觉肝胆豁,况乃宴坐穷朝晡。
忆初救时勇自许,壮大看俗尤崎岖。
丰车肥马载豪杰,少得志愿多忧虞。
始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
会将筑室返耕钓,相与此处吟山湖。
文章始隋唐,进取归一律。
安知鸿都事,竟用程人物。
变今嗟未能,于己空自咄。
流波亦已漫,高论常见屈。
故令俶傥士,往往弃堙郁。
皋陶叙九德,固有知人术。
圣世欲尔为,徐观异人出。
挟策穷乡满鬓丝,陂田荒尽岂尝窥。
未应谷口终身隐,正合菑川举国推。
握手百忧空往事,还家一笑即芳时。
柘冈定有辛夷发,亦见东风使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