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瞋汝刀山,浊爱汝灰河。
汝痴分别心,即汝琰魔罗。
圆成但一性,一切法依他。
遍了一切法,不如且头陀。
利瞋汝刀山,浊爱汝灰河。
汝痴分别心,即汝琰魔罗。
圆成但一性,一切法依他。
遍了一切法,不如且头陀。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二十)。诗中融合了佛教思想与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禅学的理解。
"利瞋汝刀山,浊爱汝灰河。" 这两句以尖锐的山峰比喻心中的烦恼,浊涩的河流象征着复杂的情感。作者通过这种比喻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汝痴分别心,即汝琰魔罗。" 这两句则是用佛教术语来描述世间的迷茫与执着。"分别心"指的是人在面对复杂现实时产生的分辨和选择,而"琰魔罗"则是一种佛教中的魔鬼,象征着诱惑和障碍。
"圆成但一性,一切法依他。"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学中"一心不乱"、"万法归一"的理念的认同。"圆成"指的是修行到达圆满成就的状态,而"一性"则是指一切现象的本质,即真如。
"遍了一切法,不如且头陀。" 这两句中,作者通过"遍了一切法"表明了对各种佛法的研习与了解,但最后却认为不如直接修行禅定(头陀)。这体现了王安石对于实践和身体力行的重视。
整首诗展示了王安石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个人修养与哲学思考的能力,是一篇集自然美景、佛教理念于一体的佳作。
有喜君初度,风雨作秋声。
连旬烈日,稻畦麦垄欲扬尘。
好似天瓢在手,笑把群龙呵叱,四野注如倾。
勃勃生意满,翠浪涌纵横。君知否,仁者寿,寿斯仁。
自从三代而下,民命寄苍旻。
满目桑麻谷粟,满目簿书期会,试说与仁人。
小试作霖手,苏醒永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