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屡出师,常苦粮食少。
公今主边计,积粟丘阜小。
卧龙志空大,流马功竟杳。
当时若得公,大事指顾了。
孔明屡出师,常苦粮食少。
公今主边计,积粟丘阜小。
卧龙志空大,流马功竟杳。
当时若得公,大事指顾了。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望的《和许总卿(其一)》,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诸葛亮(孔明)的赞美。诗人的笔触先描绘出孔明屡次领兵作战,常常苦恼于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接着转到“公今主边计”,这里的“公”指的是许总卿,而“主边计”则是说许总卿在边疆地区处理军事筹划和粮食储备的重要职责,尽管积累的粮食如丘阜般不多,但已经显示出他的能力。
诗人通过“卧龙志空大,流马功竟杳”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孔明的敬仰之情。“卧龙”是诸葛亮的别称,这里用来比喻他雄伟的抱负和远大的志向;“流马”则形容军马如流水般奔腾,显示出孔明用兵如神的才能。最后一句“当时若得公,大事指顾了”,诗人设想如果当初能得到像许总卿这样的贤才辅佐,大事就能轻松解决,这里体现出了对许总卿能力的高度评价和对历史的无限憧憬。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化的历史人物及现实中能够担当重任者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国家大事和边疆安危的关切。
昔年因读昌黎文,知有训狐犹未真。
客堂昨夜灭烛后,一声窃发诚惊人。
慈母入席匪虚语,据此粗暴谁敢闻。
杀人之子养尔子,天地不管胡为仁。
岂无鹰隼善搏击,去路昏黑难相亲。
亦有弓矢可弹射,却恐误中东西邻。
我今独处虽无惧,聒不得睡宁不嗔。
尝闻凤凰百鸟君,丹穴万里谁能言。
行当整顿九韶乐,奉迎綷羽掀重云。
直前再拜列尔罪,尔躯何足为灰尘。
多能未必有相知,况是东南义士稀。
京洛路长何日到,风尘依旧化人衣。
春秋书大雨,三日巳为霖。
如何方春时,终月常积阴。
淙空若泉泻,荡地成渊深。
曾无昼夜别,顾恐山岳沈。
疑是天上河,底漏不可禁。
傍无女娲石,欲补难为针。
又疑坎宫水,阳曜所不临。
何等大鬼物,戏把北斗斟。
谁笼三足乌,冷卧空桑林。
勾芒失权柄,羞耻啼盈襟。
枉杀几树花,恣许泥土涔。
或云天有意,欲使诛荒淫。
田谷彼何罪,芽颖当森森。
一粒且漂溺,不啻千黄金。
路绝吊客行,馁我忧巢禽。
风声怒打屋,寒气狞穿衾。
况我出山远,久次兹江浔。
嗟嗟岁月晚,悠悠金玉音。
无聊但诙笑,有得还歌吟。
莫怪旅愁甚,旅人千万心。
三载居邻县,得闻金玉音。
路遥相见少,道合受知深。
已矣瓜时戍,悠哉魏阙心。
归舟望不及,白日隐寒林。
凤皇贵在德,孔翠岂无文。
诗礼多承训,贤能迥出群。
谈清蜕尘滓,志大蹑烟云。
更喜并州牧,豪英天下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