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因读昌黎文,知有训狐犹未真。
客堂昨夜灭烛后,一声窃发诚惊人。
慈母入席匪虚语,据此粗暴谁敢闻。
杀人之子养尔子,天地不管胡为仁。
岂无鹰隼善搏击,去路昏黑难相亲。
亦有弓矢可弹射,却恐误中东西邻。
我今独处虽无惧,聒不得睡宁不嗔。
尝闻凤凰百鸟君,丹穴万里谁能言。
行当整顿九韶乐,奉迎綷羽掀重云。
直前再拜列尔罪,尔躯何足为灰尘。
昔年因读昌黎文,知有训狐犹未真。
客堂昨夜灭烛后,一声窃发诚惊人。
慈母入席匪虚语,据此粗暴谁敢闻。
杀人之子养尔子,天地不管胡为仁。
岂无鹰隼善搏击,去路昏黑难相亲。
亦有弓矢可弹射,却恐误中东西邻。
我今独处虽无惧,聒不得睡宁不嗔。
尝闻凤凰百鸟君,丹穴万里谁能言。
行当整顿九韶乐,奉迎綷羽掀重云。
直前再拜列尔罪,尔躯何足为灰尘。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李觏的作品,名为《闻训狐》。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表达一种深切的悲愤和无奈。
“昔年因读昌黎文,知有训狐犹未真。”开篇即提到昌黎,即北宋文学家韩愈,他曾写过《训狐》一文,这里表明诗人早年通过阅读昌黎文章了解到了训诫妖狐的故事,但这些并非真实存在。
“客堂昨夜灭烛后,一声窃发诚惊人。”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慌,可能是指某个晚上突然听到一声响动,使得人感到震惊和不安。
接下来的几句:“慈母入席匪虚语,据此粗暴谁敢闻。杀人之子养尔子,天地不管胡为仁。”诗人提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在场的情景,但她的话并非空洞无物,这里暗指了某种残酷的事实,即便是慈母也无法接受的暴行。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对天道失望的情绪,似乎是在说,在这种残忍的世界中,善恶不分,天地也不再管束。
“岂无鹰隼善搏击,去路昏黑难相亲。”这两句诗人在质疑,难道没有勇猛的鹰隼来制服这些邪恶吗?但出路又是如此黑暗,让人难以辨识方向。
“亦有弓矢可弹射,却恐误中东西邻。”这里表达了一个愿望,即希望用弓箭击退敌人,但同时也担心会误伤无辜的百姓。
“我今独处虽无惧,聒不得睡宁不嗔。”诗人虽然独自一人,但并不感到害怕,只是夜不能寐,内心充满了愤懑。
“尝闻凤凰百鸟君,丹穴万里谁能言。”这两句提到了一种传说,即凤凰为百鸟之王,在遥远的丹穴中,谁又能真正了解它呢?
“行当整顿九韶乐,奉迎綷羽掀重云。”这里诗人表达了一个愿望,要整理古代的音乐,用以迎接神秘的凤凰,它的羽翼能够穿透厚重的云层。
最后两句:“直前再拜列尔罪,尔躯何足为灰尘。”诗人似乎在向某种力量或者某个对象表示悔意,认为自己的身体都不足以成为微不足道的尘埃。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古代训诫妖狐的引申,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中的黑暗与不公的深切不满和无力感,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渴望正义和希望能够改变现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