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越遍,未到天涯。欲得真印,勤修离家。
雷音虽拜,那见拈花。知此无益,再游中华。
八旬老矣,行履不斜。言语忠厚,一字弗遮。
观尔朴诚,朕意甚嘉。峨嵋峍崒,直逼云霞。
明心见性,静守毋哗。
名山越遍,未到天涯。欲得真印,勤修离家。
雷音虽拜,那见拈花。知此无益,再游中华。
八旬老矣,行履不斜。言语忠厚,一字弗遮。
观尔朴诚,朕意甚嘉。峨嵋峍崒,直逼云霞。
明心见性,静守毋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僧人对佛法的追求与坚守,以及其高尚的品德和对玄宗皇帝的忠诚。诗中充满了对这位老僧朴质诚恳性格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峨嵋山的雄伟壮丽,以及其对心灵净化的象征意义。
“名山越遍,未到天涯”,开篇即以“名山”与“天涯”对比,表达了老僧虽已遍访名山大川,但对佛法的追求永无止境,寓意着精神世界的广阔与深邃。
“欲得真印,勤修离家”,点明了老僧修行的目的在于求得佛法的真谛,为此不惜远离尘嚣,体现了其坚定的信仰与献身精神。
“雷音虽拜,那见拈花”,借用佛典中的故事,暗示老僧虽已参拜过佛教圣地,但真正的领悟还需内在的修为,而非外在的形式。
“知此无益,再游中华”,表明老僧深知仅凭外在的游历不足以达到内心的觉醒,因此决定再次深入中华大地,寻求更深层次的自我超越。
“八旬老矣,行履不斜”,描述老僧虽已年迈,但仍坚持正道,步伐稳健,象征着其道德品质的纯净与坚定。
“言语忠厚,一字弗遮”,赞扬老僧言辞真诚,没有丝毫掩饰,体现了其人格的坦荡与真诚。
“观尔朴诚,朕意甚嘉”,玄宗皇帝对老僧的朴质与诚恳表示赞赏,进一步强调了老僧品德的高尚。
“峨嵋峍崒,直逼云霞”,以峨嵋山的高耸入云,象征老僧精神境界的崇高与深远。
“明心见性,静守毋哗”,最后两句总结了老僧修行的最终目标——通过内心的光明与清净,达到对自性的真正认识,保持内心的宁静,避免外界的喧嚣干扰。
整首诗通过对老僧形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高尚品德,也寄托了对玄宗皇帝的尊敬与赞颂,以及对佛法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向往。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失乡悬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