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蔼晴晖,高台碧翠微。
松萝常向榻,花藓细沾衣。
不厌谈经久,深惭访旧稀。
长歌动林麓,山鸟傍人飞。
石洞蔼晴晖,高台碧翠微。
松萝常向榻,花藓细沾衣。
不厌谈经久,深惭访旧稀。
长歌动林麓,山鸟傍人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雅的山中景象。首句“石洞蔼晴晖”以“蔼”字生动地展现了阳光透过石洞洒下的温暖与柔和,为整个画面铺垫了明亮而温馨的基调。接着,“高台碧翠微”则通过“碧翠微”三字,巧妙地勾勒出高台上草木葱郁、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和盎然的绿意。
“松萝常向榻,花藓细沾衣”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之感。松树与青萝相伴,花与苔藓轻轻触碰衣物,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细腻与美丽,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和深厚情感。这里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景,还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不厌谈经久,深惭访旧稀”表达了诗人对知识追求的执着和对老友的怀念。在山中长久地谈论经书,虽乐此不疲,却因时间流逝而感到对老朋友的探访日渐稀少,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长歌动林麓,山鸟傍人飞”以动态的画面收尾,长歌激荡在山林间,山鸟似乎也被歌声所吸引,围绕着人飞翔。这一场景不仅增添了诗的韵律美,也寓意着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的和谐共鸣,以及心灵的自由与释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知识、友情和内心平静的深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