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黎谁识迓衡功,赤白囊闲寝燧烽。
史不绝书称上瑞,地无遗利足三农。
已闻奠玉祠真室,未见泥金款岱宗。
七十二君梁父禅,何时展采更东封。
黔黎谁识迓衡功,赤白囊闲寝燧烽。
史不绝书称上瑞,地无遗利足三农。
已闻奠玉祠真室,未见泥金款岱宗。
七十二君梁父禅,何时展采更东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勋所作的《呈时宰二首(其一)》。诗中,诗人以黔黎(泛指百姓)迎接圣贤的场景开篇,表达了对贤能者的期待和赞誉。"赤白囊闲寝燧烽"一句,可能是指古代祭祀活动中使用的器具,暗示了对礼仪庆典的重视。接着,诗人称赞这些贤人贡献极大,被历史记载为吉祥之兆,且他们的治理使得土地得以充分利用,有利于农业发展。
诗人进一步提到,人们已经知道在真室(可能是祭祀圣地)供奉神灵,但还没有看到类似对泰山(岱宗)的隆重祭拜。这暗含了对尊崇传统和礼仪的呼唤。最后,诗人提及历史上多位君主曾行梁父禅礼(一种禅让仪式),并期盼未来能有一次向东封泰山的盛大典礼,以彰显王者的德行和国家的荣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典故和现实情境,寄寓了对贤能政治和礼仪盛典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兴盛和文化传统的深沉思考。
堪怪两外府,使传载朝缨。
虽云身在江表,都号汉公卿。
莫是才堪世用,莫是有人吹送,中外尔联荣。
天运自消息,龙蠖不关情。更寻思,谁得失,孰亏成。
潜鱼要向深渺,犹恐太分明。
且愿时清无事,长把书生阁束,归践对床盟。
强似抗尘俗,岁岁上陪京。
昔我堕极南,去兹千万山。
见面夫岂易,附书良亦难。
官今听之归,连日乃获语。
洗苏尘埃怀,如久旱得雨。
君才日苍苍,略已千丈长。
计其所功用,可中栋与梁。
如我蓬艾等,怒长不尺寸。
秋风一摧折,仅可供束蕴。
宜君有声名,光彩益以新。
而我复何事,强谓诗穷人。
春秋了集义,诗笺复编类。
建有朱校书,婺有吕正字。
二公今儒先,名满天地间。
勿谓东家丘,睎颜人亦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