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笔意仿房山,恰正房山耸对间。
何必云峦历重翠,片时绝顶去来还。
尚书笔意仿房山,恰正房山耸对间。
何必云峦历重翠,片时绝顶去来还。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为《题董邦达山水二首(其一)云峦重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董邦达山水画作中的意境。诗中以“尚书笔意仿房山”开篇,巧妙地将董邦达的画风与房山的自然景观相联系,暗示画作中蕴含着深厚的自然之感和人文之韵。接着,“恰正房山耸对间”一句,进一步强调了画作与真实自然景观之间的和谐关系,仿佛房山就在画中与观者相对,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
“何必云峦历重翠”,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独到见解,认为不必特意经历重重翠绿的云峦,因为真正的美已经在这幅画中得以展现。最后,“片时绝顶去来还”以动态的视角收尾,描绘了一种瞬间穿越绝顶的体验,既体现了画作中空间的广阔与深远,也寓意着观者在短时间内就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董邦达山水画作的赞美,不仅展现了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流露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天台自是神仙窟,常恨平生游未足。
朅来访古得洪阳,不惮攀跻冒炎酷。
当年事往虽渺茫,至今峭壁摩空苍。
豁从洞口见穿穴,始信灵迹由天藏。
细泉滴乳散璎珞,乱石排衙互拿攫。
上施床几看烧丹,旁布塍畦閒种药。
虚舟聊具仍驭风,灵源暗与江流通。
欲携束缊恣幽讨,却疑深处藏蛟龙。
惜哉此境真奇绝,地偏往往成湮没。
仅存野庙傍山阿,傥非好事谁留辙。
吾衰重到定无期,肯辞茧足陵丹梯。
共言荆榛无路入,徒羡翠羽穿林飞。
安知咫尺蓬莱隔,邂逅仙人还不识。
谩书所历记吾曹,归向天台诧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