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
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登嵩山十首(其七)法华岩》中的第七首。诗人描绘了一幅山中隐居的画面,飞桥横跨岩壁,简陋的茅屋已显破败,暗示了岁月的痕迹和人迹的稀疏。他询问着那不知何时的出世僧人,是否曾在此独自度过漫长的时光。
秋风吹过,高飞的鸟儿归巢,夜晚月光下,唯有寒猿穿林而过,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凄清的氛围。诗人借此表达了内心的静寂,如果不是心境早已如死灰般平静,这样的宁静恐怕会引发深深的哀愁和消极情绪。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展现了嵩山深处的自然风貌,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淡泊和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苏辙的诗歌风格质朴而深沉,这首诗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一府观风郡督邮,试看鹰隼在高秋。
黄花对酌新离别,白雪难思旧唱酬。
尘绪案头来扰扰,银河天上去悠悠。
碧罗琢砚初离水,勤写瑰奇度阻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