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传夕烽,直彻燕南垂。
皆言阳师来,行人又奔驰。
一鼓下南徐,遂拔都门篱。
黄旗既隼张,戈船亦鱼丽。
几令白鹭洲,化作昆明池。
于湖担壶浆,九江候旌麾。
宋义但高会,不知兵用奇。
顿甲坚城下,覆亡固其宜。
何当整六师,势如常山蛇。
一举定中原,焉用尺寸为。
天运何时开,干戈良可哀。
愿言随飞龙,一上先于台。
江上传夕烽,直彻燕南垂。
皆言阳师来,行人又奔驰。
一鼓下南徐,遂拔都门篱。
黄旗既隼张,戈船亦鱼丽。
几令白鹭洲,化作昆明池。
于湖担壶浆,九江候旌麾。
宋义但高会,不知兵用奇。
顿甲坚城下,覆亡固其宜。
何当整六师,势如常山蛇。
一举定中原,焉用尺寸为。
天运何时开,干戈良可哀。
愿言随飞龙,一上先于台。
此诗《江上(其二)》由清代诗人顾炎武所作,描绘了战争场景与对未来的期盼。诗中以“江上传夕烽”开篇,形象地展现了战事的紧张与激烈,烽火直抵燕南,预示着战事的蔓延与紧迫。接着,“皆言阳师来,行人又奔驰”,描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快速行动与紧张气氛。
“一鼓下南徐,遂拔都门篱。黄旗既隼张,戈船亦鱼丽。”几句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激烈与胜利的景象,黄旗飘扬,戈船排列整齐,仿佛预示着胜利的曙光。然而,“几令白鹭洲,化作昆明池”,这句转折,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改变,原本宁静的白鹭洲变成了战场的象征。
“于湖担壶浆,九江候旌麾。”描绘了后勤补给的紧张与忙碌,于湖准备食物,九江等待指挥,体现了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然而,“宋义但高会,不知兵用奇”,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战略运用的反思,认为仅仅依靠聚会讨论是不够的,需要创新与奇策。
“顿甲坚城下,覆亡固其宜。”描述了军队在坚固城池下的驻扎与防御,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不可避免的结局。“何当整六师,势如常山蛇。”表达了对统一军队、发挥整体力量的期待,比喻如同常山蛇般紧密协作,无坚不摧。
“一举定中原,焉用尺寸为。”表达了对迅速平定战乱、统一中原的渴望,认为无需过多的手段与步骤。“天运何时开,干戈良可哀。”则反映了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哀叹,希望天时能够开启,结束战争的苦难。
最后,“愿言随飞龙,一上先于台。”表达了诗人希望参与并引领国家走向和平与繁荣的愿望,愿意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与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和平的深切渴望,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