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旬今夜尽,四十二年明日来。
功名荏苒老将至,红尘汨没朱颜催。
庭帏咫尺如万里,飞梦复绕黄金台。
明年今夜知何处,卧听寒潮心转哀。
三百九旬今夜尽,四十二年明日来。
功名荏苒老将至,红尘汨没朱颜催。
庭帏咫尺如万里,飞梦复绕黄金台。
明年今夜知何处,卧听寒潮心转哀。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宁在丙戌年的除夕之夜,身处舟中于富阳时所作。诗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岁月不待人的感慨,以及对功名未遂、青春易逝的无奈。
首联“三百九旬今夜尽,四十二年明日来。”以时间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三百九旬代表的是过去的岁月,四十二年则是即将迎来的新岁月,一“尽”一“来”,生动地描绘了时间的流转。
颔联“功名荏苒老将至,红尘汨没朱颜催。”紧承上联,诗人感叹功名的追求如同流水般匆匆,岁月不等人,青春已逝,功名却仍未得。这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颈联“庭帏咫尺如万里,飞梦复绕黄金台。”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咫尺之遥的亲人仿佛远在万里之外,而梦想中的黄金台(古代传说中的求贤之地)却只能在梦中追寻。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亲情的思念和对理想实现的渴望。
尾联“明年今夜知何处,卧听寒潮心转哀。”则将思绪拉向未来,诗人不知道明年此时身在何方,只能在寒潮中独卧,心中满是哀愁。这一句既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也是对当前处境的深切感伤。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揭示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功名、亲情、理想的复杂情感,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今日之集何佳哉,入关剧饮始此回。
登山正可小天下,跨海何用寻蓬莱。
青天肯为陆子见,妍日似趣梅花开。
有酒如涪绿可爱,一醉直欲空千罍。
驼酥鹅黄出陇右,熊肪玉白黔南来。
眼花耳热不知夜,但见银烛高花摧。
京华故人死太半,欢极往往潜生哀。
聊将豪纵压忧患,鼓吹动地声如雷。
柳色西门路,看公上马时。
亦知非久别,不奈自成悲。
白发刘宾客,青衫杜拾遗。
分留端有待,剩赋竹枝词。